台灣光華雜誌 [第45卷 第4期]:從土地長出音符 Music from Our Native Soil

點閱:1

並列題名:Taiwan panorama

作者:台灣光華雜誌編輯部

出版年:2020.04

出版社:光華畫報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附註:中英文國內版

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土地是創作的養分,音樂人用音符書寫社會、反省生活。(莊坤儒攝)
 
【編者的話】
 
自由人權之島
 
西方哲人亞里斯多德曾為「正義」下了一個定義:「每個人得到其應得的部分。」相信對「正義」的追求,是大多數人所嚮往的目標,但何謂正義,以及是「誰」的正義,則是經歷了漫長的辯論、發展與演變。17世紀以降,洛克的天賦人權思想,奠定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礎,「自由人權」的理念亦是各時期人們前仆後繼、努力不懈的核心精神,而台灣得之不易的民主果實,除了呼應世界的民主化潮流,也是在地人們追求「正義」、「人權」與「自由」的具體化呈現。
在台灣的各個角落,人們對於「正義」、「人權」的追求不曾停歇,如國家人權博物館在景美園區所舉辦的「我是兒童,我有權利」特展,透過放映會、工作坊與集章活動等方式,讓台灣的「人權教育」向下扎根;來自南台灣的龐克樂團「滅火器 FireEX.」,在社運期間,透過生動的詞曲創作,表達對群眾運動訴求的支持;位於台北民生社區的「食憶大齡食堂」,則讓退休長者走到料理台前,展現好手藝,重拾人生價值,打破高齡者重新參與職場的刻板限制。
在這自由民主的土地上,也孕育出如台青蕉樂團、生祥樂隊等為在地發聲的樂團,以及造就出如桑布伊、阿爆等將原住民歌曲發揚光大的歌手;而位於北投的鳳甲美術館,則藉由文獻史料、田野踏查及遊戲體驗等不同方法,喚起大眾對於地方的關切;此外,台灣還組成醫衛國家隊前進東南亞,向友邦展現精湛的醫術與醫療實力。
在現今大量的網路資訊中,或許縮小了世界上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距離,但在沒有親自到訪之前,所有的異地文化,都還只是存在於圖片、影片、文字及自己的想像當中,也唯有親身經歷的真實觸感,才能紮紮實實的交織成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經驗與回憶。
「這是我與台灣的緣份。」屏科大教授、多米尼克籍的邱亞伯說道,本期《光華》有來自多米尼克及印度籍人士的專訪,由他們的口中來述說當初來台的種種緣由,以及在此所結下的深厚情誼,也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來一趟台灣,感受一下這裡的美好與熱情。
 
 

雜誌簡介
台灣光華,世界光華
「台灣光華畫報雜誌社」(原光華雜誌)於民國六十五年創刊,目前台灣光華雜誌月刊以中英對照紙本及中日對照網路版向全球一百餘個國家及地區發行,包括全美一百多家書店同步販售,訂閱對象含括學術機構、藝術文化、貿易經理人、台商、華僑、關心台灣的國際經貿組織及外籍人士。
 
中華民國台灣長期推動南向政策,東南亞不僅是台灣的鄰邦,更是重要的貿易夥伴。為增進東南亞國家對台灣的了解,也讓更多讀者知道東南亞人士在台灣生活的各種面向,於104年12月創刊《光華》東南亞三語文版(印尼文、泰文、越南文)。東南亞三語文版刊物以雙月刊方式發行,定期出版且均已數位化,建置於《光華》官網。 
 
核心價值——呈現台灣蓬勃生命力
「台灣光華雜誌」每月以多元化報導及雋永圖文呈現台灣發展脈動,見證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遷。多年來以讀者最關心的話題,深入採訪報導,並以中英、中日雙語對照呈現,因而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優良政府出版品獎」及「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等獎項之肯定。 
 
集結叢書——累積豐富多元資料
繼「光華」第一本叢書——「面對當代人物」於民國七十三年推出後,市場反應熱烈,開啟國內雜誌界將報導系列內容集結成書風氣之先河,至今「台灣光華叢書」已輯印三十餘種,包括:「國際漢學與漢學家」、「台灣原住民文化」、「台灣特稀有生物」、「擁抱臺灣—百張圖片看現代臺灣」、「台灣民俗筆記」、「台灣好滋味」等叢書,可謂每本「台灣光華叢書」都是台灣不同面向的縮影。
 
數位整合——推動多元行銷
近年來,「台灣光華雜誌」與國內外媒體合作,進行跨界聯盟,除與知名電台合作單元專訪外,亦與多家網路平台合作發行「台灣光華電子報」及「台灣光華電子雜誌」。此外,更結合數位化科技,將累積三百期、數千萬文字之內容建立數位化資料庫系統,以多種檢索功能提升讀者閱讀及研究之服務。美國多所著名大學、國內中研院、國家圖書館、各地文化局圖書館等均為訂戶,並登上國家圖書館電子資料庫使用率排行榜。 「台灣光華雜誌」希望把台灣最真實訊息傳達給每一位讀者,不論是在國內,或是海外,讓每一個瞭解台灣的人更愛台灣,不知道台灣的人也能從這本雜誌中認識台灣、支持台灣。

  • 月月好讀 Variety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