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 2020/06/18 [第1737期]:黃復興 腐鏽的鐵票

點閱:4

並列題名:The journalist

作者:新新聞周刊編輯部編著

出版年:2020.06

出版社: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附註:周刊

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黃復興腐鏽的鐵票
 
國民黨大選致勝的百萬選票如何潰散
昔日百萬雄師選舉定江山 如今救不了高雄韓國瑜
 
1992年第二屆立委選舉結束後,負責選舉操盤的國民黨秘書長宋楚瑜流下男兒淚,國民黨在這場選舉失利,讓預估目標為40席的民進黨意外奪得51席不說,落選的還多是兩年前二月政爭親李登輝系統的人馬。
 
二月政爭被逼退的非主流,化身新國民黨連線投入選戰,在黃復興的助力下,一一高票當選,黃復興鐵票的威力,在這場選舉中展露無遺。
 
正式名稱為國民黨「國軍退除役人員黨部」的黃復興,在黨國不分的年代,藉由政府退輔會的養分,快速成長茁壯。巔峰時黨員人數近24萬人,加上眷屬號稱有動員百萬票實力。同質性高、服從性又強,「催票入匭」效率奇高,在各次選舉中逐漸顯現威力,贏得鐵票部隊美名。
 
然而隨著政黨輪替、選制變革、政治氛圍轉換,黃復興鐵票的威力也逐漸遞減,「最鐵的基本盤」卻因意識形態和外界主流差異太大,反將國民黨拉離大眾,越得不到大眾關愛,國民黨候選人就更需要黃復興,如此惡性循環。
 
在總數88萬的國民黨黨員中,20萬黃復興黨部成員仍占了將近1/4。老化的黃復興有如國民黨的縮影,「國民黨如何改革黃復興」,或許答案已和「國民黨如何改革」重疊了。《新新聞》專訪黃復興要角,試圖找出問題到底有沒有解答。
 
◎晏明強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737期〉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