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今藝術&投資 [第335期]:美術館的「體質」

點閱:1

其他題名:ARTCO Art & Collection

作者:典藏雜誌編輯部編輯

出版年:2020.08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132

附註:原刊名﹕典藏藝術雜誌﹐發行至第90期(民89年3月)止﹔自第91期(民89年4月)起﹐衍成﹕典藏今藝術 原刊名: 典藏今藝術, 自2018年4月起與《典藏投資》合併, 起始期數為307(201804)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主題:美術館的「體質」――大轉型時期美術館的未來可能
------
一場席捲全球、至今仍未見停歇的大疫情,讓全世界各領域處於不良體質下的機構、企業、甚至整個產業結構備受衝擊。對於位居全球文化產業某種「象牙塔」地位的美術館、博物館而言,這一波衝擊引發了針對美術館、博物館之本質、使命、理念等更為根本性問題的反思。
 
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主任連俐俐首先以跨文化交流第一線的親身經驗為引,提出對美術館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之再思考。緊隨其後的是本刊兩位海外特約作者余小蕙(巴黎)和胡農欣(紐約/洛杉磯)呈現歐美地區不同美術館負責人或資深人士對各自館舍、所處文化環境的深刻檢視與未來想像。藝術與文化研究者沈伯丞則仔細研究了美國資深博物館人蜜雪兒.穆(Michelle Moon)「肺炎疫情期間博物館員工的衝擊」的線上統計表格,聚焦於「疫病危機中被消失的博物館員」,在其專文中分析裁員、節流背後所透露出的美術館再定位之課題。所謂的數位建置或數位轉型,從來都不僅僅關乎技術應用本身,同樣也包括更為深層的,有關社會組織結構及其內、外部連結的運作效率等課題。我們在專題中亦邀請了在數位科技與藝術、文化館舍之科技應用等領域有多年經驗的邱誌勇與王柏偉,針對這一議題進行對談。

雜誌簡介
 
原刊名:典藏今藝術,自2018年4月起與《典藏投資》合併,起始期數為307(201804)。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從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藝術市場……等等,都是持續關注的重 要項目。在選樣上,國內藝術生態是我們的終極關懷,由此推衍至華人藝術及國際藝壇的宏觀視野與觀察,也成為實質上呈現的多元面貌,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提供 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也希望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藝術世界的橋樑。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蓋屋頂的智慧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日治時期有兩個七夕?從水野芦風的作品看台日「地方色彩」的相遇
  • ARTIST 藝術家 所有的結束都是一個開始 康木祥的再生創作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郭志宏的「風景研究」 一位藝術家的「語言學論集」
  • RESULTS 拍賣結果 逆風飛行 2020七月現當代藝術拍賣總回顧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