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418期]:讓未來等一等

點閱:1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20.08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220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編輯室報告
 
告別的年代
 
從事編輯工作,在《文訊》前十幾年,和九歌蔡文甫先生往來不多。2003年《文訊》脫離國民黨獨立,必須面對經營的殘酷現實,和蔡先生的接觸漸多。我經常打電話向他請教,有時是五○、六○年代作家或文壇事;有時僅為了辨識舊照片上的一個人名,或不清楚某個前輩作家的筆名;有時向他探詢一些文壇前輩的生活情境,何者需要我們的協助?蔡先生真心熾情,劍及履及,當天未能回答的,往往第二天一早電話就來了。現在回想,早期文學養分的補充,我也受惠蔡先生極多。在實際經營方面,許多時候我單純懵懂,思慮不周,行走世道又不知江湖險灘多,蔡先生也會適時提醒。
 
2011年7月1日,我獲頒金鼎獎的圖書出版「最佳成就獎」。獲此殊榮,我卻清楚知道:許多編輯前輩,他們的風範,是我一生仰望追隨的目標,還有那些曾經耀眼炫目,漸被歲月湮滅的名字,都為我樹立了恆久的標竿,更有許多優秀的同業仍在職場上發光發熱。因此,心中難免忐忑、愧靦。當初,如果不是蔡先生的推薦,並再三鼓勵,耐心勸勉,我很可能沒有機緣、也沒有勇氣接下這個獎。
 
2013年元月,免費借用10年的辦公室所在地――張榮發基金會告知,將提前解約,我們必須準備搬離,付費另租場地。為尋求藝文界協助,煎熬苦思下,擬出「文訊30周年作家珍藏書畫募款展覽暨拍賣會」計畫,向一些資深作家朋友募集書畫。
 
蔡先生以實際行動響應。除了九歌的鎮社之寶――梁實秋的書法條幅,必須留守坐鎮外,他捐出了許多珍藏書畫:趙友培、高陽的書法,陳庭詩的版畫,前師大校長劉真、作家無名氏的書法,其中更有詩人、藝術家楚戈的彩色水墨畫,上面題的是詩人鄭愁予的名句「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畫的是雪地梅花。
 
蔡先生將他文學生命中最重要的師友書法及畫作,超過半世紀的文學因緣,捐贈給《文訊》,表示支持及鼓勵,令我深深感動無以名狀。
 
2015年8月,蔡先生看到我們堅持不輟地整理史料,又捐出近兩千本珍藏書及一批舊照片,再度豐富了我們的收藏。
 
近幾年,蔡先生幾次進出醫院,身體也逐漸衰弱。我愈來愈少跟他通話,好幾年的重陽聚會,他也沒來了。有一次,我鼓起勇氣打電話過去,他真的接了,幾句寒暄後,聽出他有些不適,我匆匆掛上電話,有點惆悵。日後雖然沒再通話,但心裡惦記的、耳裡縈繞的,仍然是那一通通電話中他急促的、熱切的、溫馨的滿滿鄉音。
 
這幾年,我熟識、親近的資深作家陸續凋零,從悲傷難抑到逐漸淡然,已能接受宇宙生命循環的必然。15號下午,素芳告知蔡先生離世,心中仍然充塞滿滿的空虛與悲涼。
 
這期雜誌已過截稿期,但我無法信守自己對編輯同仁的規定:為了控管成本,必須嚴格限制每期頁數。每次重申規定,我都會再補一句:截稿後辭世作家的紀念文不在此限。不論是情感面,或《文訊》長年秉持的編輯使命,我仍然希望為這個世代重要的作家、出版人,留下他們的身影足跡,以及用生命耕耘出的成果。
 
爾雅創辦人隱地與蔡先生交往半世紀,接到邀稿,在電話中回憶往事,歷歷如昨;當日徹夜趕稿,將綿綿懷念託付筆墨。廖玉蕙、廖輝英代表九歌作家,深情敘述與蔡先生結緣、受惠的經過。李瑞騰擔任九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和蔡先生淵源甚深,總括蔡先生一生對文學與出版的貢獻。
 
《乾坤》詩社創辦人藍雲過世,龔華、林正三撰稿敘述平生詩事;一生從事翻譯工作的宋穎豪過世,92高齡的向明提筆寫老友。這些都不能不寫,整個約稿過程,帶著淡淡的哀傷與濃濃的緬懷。美好的仗,他們已經打過,我們要做的,是帶著敬意與祝福,繼續前行。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