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419期]:黃春明 : 秀琴, 這個愛笑的女孩

點閱:1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20.09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220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編輯室報告
 
明月當空,抬頭才看得見
 
北市文化局7月10日開會,亟需陳文華、顏崑陽二教授的專業意見。記掛文華老師健康狀況,酷暑天氣,路途遙遠,擔心他能否前來,沒想到老師早已準時端坐席位上。他思慮清明,雖秉持一貫的專業,卻對行政單位體恤多禮。心裡暗吁一口氣,慶幸文華老師逐漸度過身體難關。而只隔兩周,就接到他辭世消息。
 
文華老師是母校淡江的師長,又是我的老師張夢機好友,倍感親切。專長是古典文論、詩學、詞學,《文訊》向他約稿次數不多。老師對編輯謙和有禮,對專業知識的分際十分堅持,沒有模稜兩可,行就是行,絕不勉強提筆,有幾次邀稿未成,但對他敬重有加。久聞老師待學生如子,日前參加告別式,滿堂弟子涕泗縱橫,靈前行跪拜大禮,在師生關係淡薄的今日,令人動容。
 
岩上在1988年4月,《文訊》第35期「筆墨生涯」專欄中,發表了第一篇文章〈生活裂縫中綻開一些花朵〉。那時他已出版兩本個人詩集,加入了笠詩社,主編過《南投青年》五年,成立了詩脈社,出版了《詩脈季刊》,也得了一些獎的肯定。但他在文章一開頭就說:「嚴格說來,我不算是作家。一是我尚未卓然成家,二是我沒有靠筆耕維生」,這就是岩上,待人謙和,律己嚴謹。1994年7月,岩上應允擔任《文訊》「各地文學采風」南投地區特派員,每月供稿數則,持續16年,2010年6月,才交棒給李展平。
 
台北南投相隔兩地,但聯繫密切,只要我們到中彰投地區辦活動,或探訪作家、詩人,岩上不只參與,也是嚮導、聯絡人,每次他都風塵僕僕從草屯開車前來:台中陳千武主持的文英館,詩人林亨泰府邸,靜宜大學蓋夏圖書館,日月潭中台禪寺……近30年來,充滿了《文訊》與岩上的溫馨情誼。
 
陰錯陽差地錯過了岩上八十學術研討會。近年他身體有恙,已連續兩年無法出席與眾多老友聚首的「文藝雅集」。2019年12月10日,台灣文學館在台北舉辦「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第九階段新書發表會,在兩個女兒陪伴下,他竟然抱病出席,那真是感人的一刻。
 
今年6月9日,參訪霧峰。離草屯不遠,遊覽車一到霧峰,我們迅速脫隊去看岩上。半年不見,他形銷骨現,行動緩慢,明顯瘦弱蒼老許多。簽名贈書,思路言語仍清楚。公務在身不能久留,遂相擁而別,誰知竟成永別。
 
熱愛生長於斯的土地,認真守護台灣史料,一直是《文訊》創刊以來的圭臬,因此,結識莊永明老師,能向他請益,對我們極其重要。莊老師的文史工作長遠、細緻、深入,他勤買資料,勤做口述,四處蒐集文物,甚至不放過承載資料的廣告傳單、展覽DM及電影本事,片紙隻字他都能讀出奧妙與隱藏的訊息。有幾次專程向他借圖片,他都會順便講古,精彩又奇特,大長我們的文史知識,還活化我們的創意。我總是提醒同仁:「去找莊老師,時間要排鬆一點!」
 
民國一百年元月,邀請莊老師寫他的回憶錄專欄「心路.筆痕.書影」,連載三年六個月,42期,共十三萬六千字,後由遠流出版《活!該如此――莊永明七十自述》一書。
 
莊老師生長在大稻埕,父祖輩經營的是最庶民的矸仔店。位處歷史的街角,莊永明對待台灣史,生就有捨我其誰的使命感。他口中、筆下的庶民點滴,匯成文化長河,是我們得以世代傳承的基石。採集、研究、演講,著作數十本,導覽上千場。「明月當空,抬頭才看得見」是他發人深省的箴言,他用雙腳、用唇舌、用生命,探訪、勘查、描述,豐盈了這個城市。如今莊老師離世作古,他已然成為台北城記憶不可磨滅的標誌。
 
上期題名「告別的年代」,但告別的哀傷仍不絕如縷,接踵而來,一顆心已近悲涼。願上蒼憐我眾生,願我敬愛的藝文前輩、師長、親友,都能平安健康!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