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編輯室報告
看得見的台灣文學史
《文訊》第一次承接《1996台灣文學年鑑》,顧問張錦郎教授善盡言責,貢獻良多。張教授是史料專家,也是工具書專家,時任國家圖書館編纂。他認為年鑑是嚴肅的工具書,不必搭配照片;而我覺得只有文字太枯燥,若放些人物照片、活動照片、書籍封面,不僅可以活潑版面,該年的焦點作家、辭世作家、重要書籍,有圖佐證,會讓閱讀者印象更深刻。年鑑印刷成書後,張教授同感欣慰。
我初入行就當雜誌編輯,圖像發揮了極大效用,它直入眼簾,是視覺焦點,不僅美化版面,加深真實感,也彌補了文字的不足。一張圖像,有時更勝千言萬語。
照片、圖表是編輯《文訊》雜誌的要素。人物專訪、專題企畫、文學社團、文學活動的相關文章中,必不可少。《文訊》更經常舉辦以照片為主的文學特展,例如「作家結婚照」、「少年十五二十時」、「親情圖」、「作家制服照片展」,以及10月23日即將舉辦的「當作家變成阿公阿嬤――祖孫情照片展」等,希望這些軟性的、參與性高的活動,為作家的創作生涯再添溫暖的記憶畫面。
也因為這樣,照片急速增加,三十餘年已超過六萬張。早期沒有數位相機、手機,加上人事更迭,底片幻燈片照片,參差不一,管理不易。留下作家身影一直是我們戮力以赴的工作,近十年,前輩作家相繼凋零,加上收藏影音檔案的需要,更加速我們將作家照片、聲音、影像數位化的決心。
2013年,文化部推動「國民記憶庫」,宗旨、補助對象,《文訊》搭不上線。2017年,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值應用計畫」上線,我們提出「台灣文學照片資料庫建構計畫」,得到一些補助,開始徹底執行,希望能及早分享、服務更多人。
本期專輯「那些年,那些事――用照片說台灣文學」,煞費心思。如何用照片呈現從1895年迄今,台灣文學豐富精采的內涵?用類別,譬如女作家?軍中作家?本土作家?各種分類都有不足之處。日治、遷台、解嚴,作家的創作生命都已有不同的改變與融合。照片太多如何取捨,來呈現台灣文學在特殊時空環境及歷史劇變下的紛雜多元及光彩?
最後選擇一年一照片(也是篇幅有限的權宜之計),該年出生的台灣文學重要作家,或發表的重要作品,照片加上簡潔的敘述,將1895~2020年台灣文學的脈絡連貫起來。我們知道,不同空間,同時有許多重要的文學事發生、文學人誕生,因為戰爭、遷徙、求學、就業,讓偶然成為必然,穿過百年
時間的長廊,跨過似遠還近的距離,我們終究在美麗的台灣相聚。
繼上期《文訊》首發黃春明最新長篇小說《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後,邀了三位年輕世代的小說家、評論家:何致和、蕭鈞毅、陳柏言,一起去讀,寫下心得看法。此外,請新世代的優秀作家、評論家蔣亞妮專訪黃春明。談寫作心法,創作原則,談餵養他故事的原鄉童年,語言與生活教育對小說創作的重要影響。
85歲的黃春明,2014年罹癌,從化療走出,大病初癒即重回創作。去年發表《跟著寶貝兒走》,今年十月又將推出《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新作,創作能量豐沛,讓人讚嘆。黃春明說,他是在「將腦中打好腹稿的小說一個個清倉」,這個倉庫何其珍貴!又說:「愈沒人看文學的時候,我愈要寫」,重擊了我心深處。
1989至1993年,劉美玲任《文訊》攝影,她具慧眼巧思,為多位作家留下動人身影。之後任職《自立晚報》、《公共電視台》,將工作與社運及環保融合實踐,企畫製作「我們的島」系列節目。我們雖難得見面,卻彼此惦記,突聞仙逝,心傷掛懷,久久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