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為什麼想學更重要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在學習,不知不覺就學會很多知識技能,這也引發許多專家想要探索,人到底是如何學習的。
成人後,在社會上與各種人交流,跳脫了教育體制的學習框架,我們進一步體認到,學什麼都好,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功德圓滿了,而這往往要花一輩子去學的。
我們會想看學習技巧的書籍,多半也是出於這個原因:看到某個領域的卓越人士,日積月累或超速達成的成果,轉而想去了解對方怎麼辦到的。所以我們可能也得先分辨清楚,你渴望獲得的是「學習的方法論」,還是更想要高手專家們的「學習成果」。這就好像10個英文「口說」很好的人,可能會給出11種學習方法,而且沒有孰優孰劣。
換個角度說,關於學習,我們需要學習的不是一個又一個技巧、戰術,而是去思索更根本性的問題:你為什麼要學習?哪種學習方式最適合你?還有人腦學習的原理原則是什麼?否則,就算要你刻意練習1萬小時,或拿起番茄鐘計時25分鐘,不管學什麼,都很容易無疾而終。
《用對腦,從此不再怕數字:學會如何學習,以及如何創意思考,解決(幾乎)所有的問題》這本書裡提到,從21世紀初以來,神經學家就已經對大腦中的兩種思維網絡模式,及其彼此間的互相切換,有更深入的研究上,亦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專注模式(focused mode),和更加放鬆的發散模式(diffuse mode),它們對學習都非常重要。了解這點,我們對學習的態度,就會比較鬆弛有度,火力全開之後也需要休息神遊一番。
我很喜歡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一篇叫〈自我管理〉(Managing Oneself)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到,「在各種了解自我的重要事項中,最容易的就是了解自己怎麼學習。當我問別人:『你是怎麼學習的?』大多數人都知道答案。如果再問:『你會根據這方面的認識來行動嗎?』很少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學習,絕不只是透過閱讀而已,有些人透過書寫、有些人透過聆聽,也有人從做中學,知道自己怎麼學習效果最好,「根據這方面的認識來行動,才是有好績效的關鍵。」
最後,知道為什麼而學,才能有強大的動力,支撐你學出結果來。《原則》的作者瑞.達利歐(Ray Dalio),有次在聽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展示特斯拉電動車時,問他怎麼想到要創辦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馬斯克回答,「我一直覺得發生一場全行星規模的災變是不可避免的,如瘟疫或隕石撞地球,這就要求人類另找一個地方重新開始,比如火星。」在發現NASA沒有相關計畫後,馬斯克決定自己做。
達利歐問他,在火箭科學方面有沒有相關背景,馬斯克說,沒有,「我剛開始讀這方面的書。」如今,SpaceX已是史上第一家發射火箭載人升入太空軌道的商業公司。知道為什麼想學,再開始學習,更重要。
總編輯 齊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