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雜誌簡介
「動物」專輯
趙恩潔、簡妤儒
懂牠的技藝:動物專輯引言
趙恩潔
懂牠的痛苦:當實驗室是棲息地,而物種是生物文化回應
簡妤儒
懂牠的心聲:動物溝通中的毛小孩主體展現與關係實作
郭育安、趙恩潔
懂牠的聲音:馬來西亞人造燕屋的聲景技術與「自然文化」的非二元空間
葉貞沂
懂牠的需求?外來陸龜飼養與繁殖知識的在地發展
吳易澄
讓動物說話:倫敦野獸(Beasts of London)
書評
林陳涌
科技與社會研究、科學教育與生物哲學:評《台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
洪靖
CSI:Kuhn、SSK 與STS:評《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議題與討論
雷祥麟
主權與顯微鏡:滿洲鼠疫的遏制,1910-1911
翁裕峰
新型冠狀病毒篩檢爭議中的議題:存在行動者網絡中的自主協商空間嗎?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英文名為 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誠如其名,乃是專門刊載以「科學、技術和醫療」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之刊物。本刊前身為1993年創刊的英文期刊 Taiwanese Journal for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Science,該期刊以刊載哲學和(中國)科學史的英文論文為主,乃是台灣哲學社群與科學史社群合作以期進入國際學術界的嘗試。1998年該刊出版第十期之後,其編委會為了因應學術社群的擴大與專業化,決定將該刊一分為二,各自由「哲學」和「科學史」社群來負責重新發行。本刊就此誕生於「科學史」一邊的社群之手。
自1980年代以來,國際學術界起了很大的變化,新興的「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以燎原之勢擴展全球。當時出身於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這些老研究傳統的年輕學者們,一方面發展了全新的方法、觀點和理論,另方面則大舉開闢研究疆域,把技術和醫療納入領地。經過二十多年來的耕耘,為「科技」與「社會」搭建橋樑的STS已成為當代學術圖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特別是STS強調「社會」對於科技發展的關鍵性,科技、醫療與社會的互動順勢成為STS的核心議題。台灣的學術社群,也在1990年代間感受到這股國際學界的波動,又由於「科技與社會」確實觸及台灣當代社會的關鍵需求,加上倡議者的長期努力,都促使越來越多年輕學者投入STS研究,從而澆灌了台灣STS社群的成長與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