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Museum for all: 眾生開放的城市會客室
美術館與博物館的前身曾經是貴族菁英的私藏小房間(專業術語請說「珍奇
櫃」,Cabinets of Curosities),而後隨著國王下台,宮殿建築開放給普羅大眾,轉型成為氣勢恢弘、仰之彌高的殿堂,用來「教化」民眾、「宣揚」國力。然而,隨著民主化、後殖民浪潮以及回歸「人」本身的關注,當代的博物館與美術館不僅僅是展示高端厲害藏品的寶庫,更希望成為一個「開放」的空間,讓更多觀眾願意走進美術館,使美術館成為生活中美好的一部份。
因此,本期專題《Museum for all: 眾生開放的城市會客室》因應高美館明年初即將重新開放,希望邀請讀者思考「新時代的美術館如何達到真正的開放?」專題以兩個方向思考「何謂開放性?」,一是物理性的透過空間營造,由殷寶寧老師討論美術館空間的開放性,搭配黃靖文介紹布里斯本現代美術館如何回應城市基地,以及收錄紐約新美術館建築師Florian Idenburg 的文章中譯,反思美術館玻璃帷幕是否真正讓人感到親近易達。另一方面,除了建築與空間設計,美術館還能透過什麼方式,成為「所有人」的美術館,而不只是少數、特定的愛好者或專業觀眾?專題收入了高美館教育及公共服務部主任張淵舜分享高美館近幾年來的藝術與生態教育實驗,以及陳韶妤介紹瑞士愛麗舍攝影美術館如何扮演社區中的啟發與觸媒。更進一步的,伴隨當代對於「文化平權」、「性別意識」、「人類世」的反思,陳佳利老師總結近年來她台灣美術館平權實踐的觀察、曹洛整理記錄Matthew Storey 於英國歷史類博物館挖掘與再現LGBT,以及由長期觀察台韓兩地博物館的李寶蘭,介紹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近期的大膽嘗試Museum for all, Museum for Dogs,當藝術不只是人類的特權,向非人的物種開放,美術館的開放未來,似乎沒有極限。
最後也跟各位讀者預告,明年起《藝術認證》會以嶄新樣貌跟大家見面。我們即將推出網站作為雲端平台,讓大家更方便即時地讀到最新專題與過往期數精彩內容,每半年也會出版紙本半年刊,刊載紙本限定內容,以及網站精采文章收錄,供大家閱讀珍藏。也就是說,本期就是《藝術認證》雙月刊時代的最後一期了,感謝一直以來大家的陪伴,希望大家能在閱讀刊物之際,掃描《藝術認證》改版廣告上的QR Code 填寫問卷,給我們寶貴的回饋。敬請期待《藝術認證》的華麗轉身!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認識藝術認證 進入藝術認證
大型字型中型字型小型字型
高美館除了配合各展覽出版研究專輯、導覽書暨遊戲書(兒童館專門出版)外,並定期出版年報,將高美館每一年度在研究、典藏、展覽、教育推廣及園區生態經營工作上作一完整彙編,作為年度業務檢討改進之依據。另編印出版《藝術認證》雙月刊(每年6期)。本刊於2005年4月創刊,自2010年10月開始在全國各大書店上架販售,並為廣納更多議題加入,開放對外徵稿,期許以更前瞻、開放、自由的宏觀角度,積極打造一個良好的藝術交流與對話最佳平台。
《藝術認證》是一本好看、容易閱讀且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美術期刊,多次榮獲「國家出版獎(前優良政府出版品奬)」之肯定。《藝術認證》關懷台灣視覺藝術環境與美術相關議題發展,以輕鬆的文字、精美的圖片,進行多方議題的探討論述,及美術文化的對話,並和讀者分享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研究、展覽、教育推廣、兒童美術館、及所屬內惟埤文化園區自然環境生態營造與維護之成果,兼具美術訊息即時性及專業探討。對議題之探討深入淺出,有助於讀者對各議題之瞭解,進而引領讀者對藝術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