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充滿病毒的世界
COVID-19奪走了數百萬人的性命,
但如果沒有病毒,生命根本不可能存在。
封面故事
病毒如何形塑現在的我們?
COVID -1 9 提醒了我們病毒的毀滅力量, 但若是沒有病毒,我們現在所知的生命根本不可能存在。
本期專題報導由《下一場人類大瘟疫》作者大衛.逵曼 專文撰稿
雖然病毒是令人恐懼的疾病媒介,但病毒也會帶來奇蹟,從最初就形塑了演化。我們的DNA中約有8%是來自久遠以前感染了人類祖先、並將病毒基因插入祖先基因體的病毒。
這些基因中,有某些如今在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以及如圖中這個1 3 週胎兒周圍的胎盤,都扮演關鍵角色。
我們魔杖一揮,病毒通通消失。小兒麻痺病毒不見了。恐怖致命的伊波拉病毒不見了。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還有各種流感都不見了,大大減少了人類的苦難與死亡。HIV沒了,所以愛滋災難從未發生。再也沒有人受水痘、肝炎、帶狀疱疹甚至普通感冒所苦。2003年的SARS病毒,我們如今知道是現代大流行時代來臨的警訊,也沒了。當然,還有窮凶惡極的新冠肺炎元凶SARS-CoV-2病毒,引發的症狀多變到令人眼花撩亂,如此狡詐、如此危險、如此會傳染,也沒了。你覺得比較好嗎?
別。
這個假想情境不像你以為的黑白分明。事實是,我們活在充滿病毒的世界,病毒多樣到無法理解、量多到無法計算。光是海洋,就可能容納著比可見宇宙中的恆星還多的病毒粒子。哺乳動物可能攜帶了至少32萬種不同的病毒,在這龐大的數字後面,是龐大的效應:其中許多病毒為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類在內)帶來的不是危害,而是適應上的好處。
沒有病毒,人類就無法存續。舉例來說,有兩段DNA本來源自病毒,現在則安頓在人類與其他靈長類的基因體中,若是沒有這兩段DNA,連懷孕都不可能。也有病毒DNA棲身在陸域動物的基因中,它們幫忙將記憶打包和儲存在微小的蛋白質泡泡裡。還有其他從病毒而來的基因對胚胎成長、免疫系統調節、抵抗癌症等有所貢獻,這些重要的影響現在才開始被人類所了解。原來,病毒在觸發重大的演化轉變方面,其實扮演了關鍵角色。若是消滅所有病毒,就像我們的思想實驗這樣,那麼我們地球有幸擁有的龐大生物多樣性,可能就會垮掉。
病毒就是一種寄生蟲,對,但有時候這種寄生狀態比較像是共生,是對訪客與宿主都有好處的相互倚賴關係。病毒就像火一樣,是一種不見得總是好、但也未必總是壞的東西。病毒是演化的黑暗天使,令人折服又讓人害怕。這就是病毒如此有趣的原因。
要懂得病毒的駁雜多樣,需要先從基礎開始,了解病毒是什麼、又不是什麼。要說明病毒不是什麼比較簡單,病毒不是活細胞。以龐大數量集結成你、我或一朵報春花的那種細胞,有著非常精細的構造,可以製造蛋白質、打包能量並執行其他特殊功能。一隻細菌也是一顆細胞,有類似的特質,但結構簡單很多。病毒則兩者都不是。
病毒的定義在過去大約120年間變了又變......(更多內容 詳見本期雜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