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今藝術&投資 [第342期]:藝術家的自我復刻

點閱:121

其他題名:ARTCO Art & Collection

作者:典藏雜誌編輯部編輯

出版年:2021.03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132

附註:原刊名﹕典藏藝術雜誌﹐發行至第90期(民89年3月)止﹔自第91期(民89年4月)起﹐衍成﹕典藏今藝術 原刊名: 典藏今藝術, 自2018年4月起與《典藏投資》合併, 起始期數為307(201804)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主題:可是,我們回不去了,之後──藝術家的自我復刻
------
在疫情衝擊下的這一年多來,因欠缺新片可穩定發行,片商取而代之地,大量重映各種數位修復經典。不過,歷史並非僅因疫情而停下了線性往前的腳步。近年來,隨著當代藝術策展研究屢屢遭逢現代性的延遲、史觀的歧異、檔案的空缺、前衛的不在場等困境,委託藝術家再次現身說法,以復刻填補台灣藝術史之缺漏的「事件」創發,早已愈加常見。而從廣泛1980至1990年代的文化地景與藝術實踐的回探中,我們更可不斷見聞藝術家、策展人、研究者感歎過去的「回不去」。原作的失落或出自歷史的閹割,或因紀錄不全,而難以重現,有所累積卻無延續。
 
回不去了,然後呢?為什麼要回去?我們又欲回去哪裡?本專題以陳界仁(解嚴前)、黎煥雄(解嚴後小劇場運動)、高俊宏(千禧年前後)近年的復刻為例。除三者以身體為媒介的展演,正橫跨解嚴前後至千禧年後——後人心心念念的顛覆與反叛年代,比對其今日復刻的精神與方法差異,亦可作為未來回返歷史的備忘:陳界仁將「奶.精儀式」的「回不去」延伸至政治經濟學層次,面對當前科技與統治技術,過去的逃逸路線已失效,必須召喚新的幻術戰略以重新認識;黎煥雄體認世代交接的必要,在與新生代的合作中,嘗試傳承、轉化小劇場運動的叛亂身體,拒絕遺忘,確定失落;高俊宏則在自我終結的儀式中,將藕斷絲連的過去檔案化,年少的觀念行動卻也為往後的藝術行動開展更複雜的辯證維度。(企劃/童詠瑋)

雜誌簡介
 
原刊名:典藏今藝術,自2018年4月起與《典藏投資》合併,起始期數為307(201804)。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從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藝術市場……等等,都是持續關注的重 要項目。在選樣上,國內藝術生態是我們的終極關懷,由此推衍至華人藝術及國際藝壇的宏觀視野與觀察,也成為實質上呈現的多元面貌,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提供 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也希望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藝術世界的橋樑。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Clubhouse與未來的藝術社群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熱血是顏料,生命是畫紙──為藝術倒下的蔡朝枝
  • ARTIST 藝術家 魔術、劇場與電子時代 湯尼.奧斯勒的奇幻世界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春日藝術盛宴 ART TAINAN 2021 台南藝術博覽會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