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學校輔導工作—順應潮流、開創嶄新的一頁
我國輔導學會第一任理事長不是教心系教授,而是師大英語系楊寶乾教授,因為他到美國去取經,回國後積極建構我國輔導體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主任委員認為我國在大陸已經用「指導活動」一詞,不贊成用「輔導」兩個字。他去職之後才用「輔導」取代「指導」。
美國對於「輔導」意義的見解至少有八類:最初為「教育、職業的觀點」,認為職業輔導是幫助個人選擇、準備及從事職業,並在職業上獲得進步的過程;第二是服務的觀點,旨在彌補發展學生智力為主要目的的學校教育計劃;第三是諮商的觀點,諮商觀點的輔導受到重視;第四是適應的觀點,強調團體與社會的觀點;第五是問題中心的觀點,強調特殊社會的要求,個人屬於次;第六是教育的觀點,強調在教室承認個別差異的存在;第七是發展的觀點,注意發展課題與心理學的觀點;第八是統整的觀點。上述七種見解均以學生為中心,第八種見解係以整個學校為中心,認為學校的全體員工都是整體的存在,強調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相互交涉,這個觀點係以社會學、教育學的理論為依據。我國去美國取經正是輔導觀念最完整的時期,後來的學校輔導工作到底有沒有發展最完整的境界,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課題。無可諱言,教育部的幾項措施與推動學校輔導工作背道而馳,例如民國84年修訂「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甄選儲訓及選調辦法」取消國民中小學輔導主任必須具備輔導專業知能的規定。86年教育部試辦「設置專任輔導教師及專業輔導人員實施計劃」,台北市以主修臨床心理及社會工作系所畢業人員擔任專業輔導人員;臺灣省與高雄市選擇以心理、社工及輔導相關科系畢業人員擔任;92年擬刪除國民中小學輔導室與輔導教師法源依據,因輔導學會與專家積極爭取後得以保留;92年教育部推動「友善校園與學生事務輔導工作」;94年教育部訓委會成立「輔導工作諮詢小組」;草擬「學生輔導法」;94年高雄市成立「學生心理諮商中心」;95年教育部「專業諮商心理人員參與中小學學生輔導工作方案」,各縣市至少設置一諮商輔導中心,103年立法院通過「學生輔導法」,規定高中以下學校主管機關應設「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並提出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與處遇性輔導即學校三級輔導機制,一個整體的措施卻被分割為三段,這是心理衛生概念的誤用。一連串的行徑都有學者參與,輔導人員本來就應該有實施諮商的能力,不必並列,其中與輔導概念相悖的措施不少,只因為有關學者想要讓自己的專業領域擠進而提出落伍的見解,教育部官員的無知,照單全收,使過去的努力歸於烏有,這是令人痛心的政策。我們只說一句話,讓時間去證明吧。輔導的前途如何,請大家拭目以待。
Table of Contents
- 輔導線上 學校輔導工作─順應潮流、開創嶄新的一頁
- 心的奧妙 夢視同秘密
- 人生的結論 說好話的人有過好人生的力量
- 禪語 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 正向思考 孤獨的集中力是最好的武器
- 臨床心理學 臨床心理師的教育
- 醫療諮商新天地 心理健康mBMI作為中學校園自殺防治的心理健康識能
- 心理評估 「老老照顧者心理評估」的內涵與方式之探討
- 認知行為治療講座 認知行為治療講座(三十八)保證認知行為治療的品質之重要性
- 心像療法 心像的特徵
- 幸福感生活 幸福老化─以相關主題電影為例(下)
- 樂在輔導 輔導管教人人有責
- 移動心靈 青少年輔導4.0─「利他」之「偽裝」與「堅持」
- 生命詩情園地 趁暇─記一日冬季陽光
- 新境界 綠活傳愛─生命教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