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鳳梨戰爭
不賣中國能改賣日本嗎?
中國2 月25 日以台灣鳳梨有「檢疫性有害生物」為由,宣布自1 日起暫停台灣鳳梨進口,一時之間全台陷入搶救鳳梨大作戰,府院黨高層下鄉推廣鳳梨,企業也帶頭認購鳳梨,不過農界人士普遍認為,這或許可以解救農民一時的燃眉之急,但背後台灣水果過度仰賴中國單一市場的危機,才是台灣眼前該解決的當務之急。
台灣鳳梨為何如此依賴中國市場?旗山型農郭泰呈分析「新南向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當地鳳梨也很多,美國還沒開放鳳梨,或許澳洲推推看吧!」而民雄鄉農會總幹事涂文生則直白表示,「澳洲必須要空運,長期成本太高;日本對水果要求很高,萬一有一箱農藥殘留超過標準,就會整個貨櫃都不要,地緣最近、最好賣就是中國大陸」。
唐筱恬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775期〉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