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美中火爆會談
中國打什麼算盤?
美國拜登政府首場與中國的高層對話3 月18 日在寒冷的安克拉治展開,一開場就刀光血影、炮火四射。做為主人的美方代表國務卿布林肯(AntonyBlinken)與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Sullivan)很坦率表達美方要討論中國不喜歡的議題──新疆、香港、台灣與網路攻擊等等;而做為客人的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中國外長王毅更是粗魯地回嗆美方:「管好自己的事!」
美中雙方都刻意在雙方第一次會面中給對手下馬威。美方會談前先從亞洲到歐洲拉幫結伙,展現集體抗中實力。而在安克拉治對話前幾個小時,美國國務院宣布制裁包括中國人大副委員長王晨在內的24 名中、港高層官員。制裁導火線是中國人大改變香港選舉制度,削弱香港自治,未履行《中英聯合聲明》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義務。會議前一刻才公布這項制裁讓中方火冒三丈,王毅公開質問:「美國就以這樣的方式來接待客人?」
顧爾德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777期〉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