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426期]:尋城記 物件.空間的揮別與轉生

點閱:1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21.04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城市的模樣,由空間構築而成,
而人與空間的活動、摩擦、辯證成為景觀。
時光推移讓景觀與物件的消損模糊已成定律,
我們藉由書寫,挖掘城市的歷史,讓它們在記憶的空間占存一席之地。
 
台北是三民主義的城市——移民、殖民與難民,它也是由眾多異鄉人所組成的多元城市。
「台灣一開始就是個移民的社會,真正的台灣人應該是原住民,我們都只是客人;後來還有『殖民』,像日本,或有人把國民政府也視作殖民;1949年這一批人的移動,則具有『難民』身分。這些不同的人,皆帶來獨特的文化。」曾撰寫《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的詹宏志先生如是觀察道。
而台北,從來沒有排斥過這群形形色色的外來人群,並給予相同的求知及工作機會。慢慢的,委身其中之人,逐漸開始認同,並從屬於這座城市。
台北,從最初的「異鄉」,轉化成為了「我城」。
 
隨著時代及科技的進步,城市樣貌快速翻新。當我們以為如今這座城市只剩下溫暖又寂寞的回憶時;當我們以為我們終究會漸漸看不見這座城市,如強光刺眼的電影畫面,泛成白色,漸漸看不見那些老建築的細節和輪廓時;當我們的記憶正在慢慢地被更巨大的摩天大樓遮去,被埋沒在砸碎的瓦礫之中時。台北,正以另一種面貌,訴說著它的故事、展示著它未曾盡逝的風華。
 
「台北是個非常幸福的城市,因為這裡還保有一些八十年代的城市面貌,很多東西雖然不停在改變,但不會忽然間完全消失不見,這個城市就會讓人有種依依不捨的感覺。」知名導演蔡明亮先生如此說道。
 
台北既然是我城,居住在其中的我們有著共同的世界觀與共同的生活「底色」,它就值得我們為它考據、描繪、論述、記憶、爭吵與建設。
 
台北,我可以為你做些什麼?
 
地景是不斷複寫的羊皮紙,
人與地方的依附與測量,互動與摩擦,
交互辯證累積成景觀。
當時光推移,景觀面目模糊
我們如何藉由書寫,尋回一座熟悉的城?
 
本期專題將以「城市人觀察」、「尋城記特展」與「地景複寫.文本轉生」,三個面向,提出「尋城」的思考線索──自過往的城市空間文本出發,在今昔追憶之餘尋思創發與轉生。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