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雜誌 [第46卷 第5期]:不一樣的教育

點閱:1

並列題名:Taiwan panorama

作者:台灣光華雜誌編輯部

出版年:2021.05

出版社:光華畫報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附註:中英文國內版

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IS的情境式教學讓學習跳脫課本,不再枯燥。(林格立攝)

【編者的話】
為台灣教育找活路
  還記得十多年前,拙著的第一篇教育類學術論文《學校教學自由之探討:教育相關法規範之分析》,在高師大主辦之「全國教育學術研討會」中發表,隨後,於《世界宗教學刊》與國立編譯館(後併入國家教育研究院)的教科書研究計畫中,亦收錄我針對台灣教育法規,所進行之一系列「宗教教育」的適法性研究,當時對於台灣體制內與制度外的教學自由、內容及其限度,有過通盤性的討論與分析,而「為台灣教育找活路」的報導主題,則成為了往後教育類報導所著力的主軸之一。
  正如英國比較教育學先驅撒德勒爵士(Sir Michael Sadler, 1861∼1943)所提到的一句話:「學校外的事遠比學校內的事來的重要。」再加上全球化、均質化的影響,使得教育的「性質」、「方法」、「角色」與「定位」,產生了改變。現在的學校教育不再側重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而是包括對自身文化、環境議題、科技運用等全方位的理解與學習,因為學生日後所要面對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挑戰,也就是需要以在地為中心來學習如何面向世界,當然這其中還包括尋找、篩選和分析⋯⋯等的學習歷程。
  有鑑於此,本期《光華》封面主題「不一樣的教育」,將帶讀者跳脫現有的教育框架,深入幾個台灣非典型的教學場域,有為孩子打造昆蟲館的養蟲達人柯心平的專訪,有TAMORAK共學園、Pinanaman河邊教室的全阿美語教室,還有科思創及LIS翻轉科學教育的實驗性教學,更有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的沉浸式體驗⋯⋯讓參與的學生,在學習中認識自己,並找到最初學習的熱誠與原動力。
  除了教育,本期「島嶼行旅」單元,帶您走訪桃園龍岡忠貞新村的「異域故事館」和《光華》採訪團隊親赴雲林騎行的風土體驗;「產業新創」單元,報導台灣優秀企業「捷流閥業」和「大同磁器」的創業歷程;「多元族群」單元,有來自庫德斯坦的台灣女婿許善德、海藻養殖專家柯志鴻及DNA鑑定高手陳福振的動人故事。如果以「文化」的角度來看,「教育」是呈現出文化如何在學校內與學校外的權力架構中,被生產、傳遞或拒絕的過程,而《光華》則是扮演著傳遞台灣優質文化的推手,亦是大眾教育的另一種呈現。
 

雜誌簡介
台灣光華,世界光華
「台灣光華畫報雜誌社」(原光華雜誌)於民國六十五年創刊,目前台灣光華雜誌月刊以中英對照紙本及中日對照網路版向全球一百餘個國家及地區發行,包括全美一百多家書店同步販售,訂閱對象含括學術機構、藝術文化、貿易經理人、台商、華僑、關心台灣的國際經貿組織及外籍人士。
 
中華民國台灣長期推動南向政策,東南亞不僅是台灣的鄰邦,更是重要的貿易夥伴。為增進東南亞國家對台灣的了解,也讓更多讀者知道東南亞人士在台灣生活的各種面向,於104年12月創刊《光華》東南亞三語文版(印尼文、泰文、越南文)。東南亞三語文版刊物以雙月刊方式發行,定期出版且均已數位化,建置於《光華》官網。
 
核心價值——呈現台灣蓬勃生命力
「台灣光華雜誌」每月以多元化報導及雋永圖文呈現台灣發展脈動,見證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遷。多年來以讀者最關心的話題,深入採訪報導,並以中英、中日雙語對照呈現,因而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優良政府出版品獎」及「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等獎項之肯定。
 
集結叢書——累積豐富多元資料
繼「光華」第一本叢書——「面對當代人物」於民國七十三年推出後,市場反應熱烈,開啟國內雜誌界將報導系列內容集結成書風氣之先河,至今「台灣光華叢書」已輯印三十餘種,包括:「國際漢學與漢學家」、「台灣原住民文化」、「台灣特稀有生物」、「擁抱臺灣—百張圖片看現代臺灣」、「台灣民俗筆記」、「台灣好滋味」等叢書,可謂每本「台灣光華叢書」都是台灣不同面向的縮影。
 
數位整合——推動多元行銷
近年來,「台灣光華雜誌」與國內外媒體合作,進行跨界聯盟,除與知名電台合作單元專訪外,亦與多家網路平台合作發行「台灣光華電子報」及「台灣光華電子雜誌」。此外,更結合數位化科技,將累積三百期、數千萬文字之內容建立數位化資料庫系統,以多種檢索功能提升讀者閱讀及研究之服務。美國多所著名大學、國內中研院、國家圖書館、各地文化局圖書館等均為訂戶,並登上國家圖書館電子資料庫使用率排行榜。 「台灣光華雜誌」希望把台灣最真實訊息傳達給每一位讀者,不論是在國內,或是海外,讓每一個瞭解台灣的人更愛台灣,不知道台灣的人也能從這本雜誌中認識台灣、支持台灣。

  • 月月好讀 Variety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