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與輔導月刊 [第428期]

點閱:624

其他題名:諮商與輔導

作者:本刊編輯委員會編輯

出版年:2021.08

出版社: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68

本期內容簡介

義務與責任—對於開業心理諮商師的期待
以前心理上有苦惱的患者有的到精神科,有的在家庭被排斥。因為有非常厭惡到精神科或精神醫院的傾向,沒有辦法放在治療的框架內。在此狀況下,以設置臨床心理學的方法為中心的解決問題的機構亦即外來中心的開業設施有其必要性。「心理師法」通過之後每年高考都有一些人取得「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資格,「臨床心理師」的功能明確,列入醫療領域沒有人會反對,至於「諮商心理師」其專業領域較為模糊,有的開業心理諮商所,有的到學校或社區服務,有的當行動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的定位形形色色,很少人冷靜檢討現在的做法是否適當,其利弊得失如何。
諮商心理師碩士課程並沒有足夠的臨床課程與教學設備、督導流於形式、在醫院實習有名無實,在開業心理諮商所實習往往學不到專業,所謂「實習」有名無實。日本對於培養臨床心理師的要求非常嚴格,必須師資、設備、實習、督導合乎規定、經過認定之後畢業生才有資格參加臨床心理師的考試;英國為了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由博士論文指導教授當諮商的督導,嚴格訓練,奠定心理治療人才的良好基礎,畢業之後分發全國,甚獲好評。我國當前諮商心理師的教育、訓練、實習、工作內容都有檢討的餘地,釜底抽薪的改革辦法應該是一律改為臨床心理師的標準,不設諮商心理師。要不然,就要嚴格要求師資、設備、教學、實習合乎專業的標準。
諮商心理師開業的條件至少要合乎下列標準:1.要接受充分的臨床教育,2.在理論上或治療技術上可以提供當事人高度的能力與計量,3.除了臨床專業技術的熟練之外,做為社會人士要有充分的知識,4.至少在醫院或社區有充分的臨床經驗,對於各種病態水準或各年齡層有治療經驗者相互合作或聯繫,5.正如醫師所標榜的各科診療,心理師要有熟練的臨床經驗才是求助者所期待的開業心
理師。
國內許多開業的心理諮商所,有的組織健全、人員各有專長、服務項目明確,的確是社會之福;有的雖然有心理師的輪班,其專業不夠深入、研究生在這樣的心理諮商所實習,流於形式,無督導之實。
以國外的情形來說,如果求助者有困難甚至是危機狀態時,只要其家屬對於心理師有信心當然願意付出相當的代價。換言之,要求當事人付費應該有相稱的水準。目前擔任心理治療的心理師是否有此水準,這是必須接受考驗的項目。
諮商心理師的工作職位有限,「行動心理師」滿天飛,學校輔導工作也要插上一腳,若干縣市也以縣市為單位巧立名目安插諮商心理師,凡此種種都不是當初設置諮商心理師的旨趣。美國開業臨床心理師不但要承擔治療者的功能,並且將其熟練的臨床經驗列入經營的一環,可為借鏡。同時這種態度與姿勢不只是對於一位當事人,而是要把握包括全體國民的生活之病理及其對策的社會感覺之敏感性,在豐富與嚴格的教育訓練中去體會的臨床心理師的感覺與力量。
與其緣木求魚,不如徹底檢討做釜底抽薪的改革,諮商心理師從養成到就業、開業除非徹底加以檢討,拿出魄力做有效的改革,時間愈久愈難收拾。第一個問題,外國的臨床心理師的開業往往有對於臨床心理有了解的精神科醫師協助,保持開業設施的地位。第二個問題,要有優秀的專業人員。心理師要有能力幫助求助者的各種問題,目前在心理諮商所工作的諮商心理師其專業是否經得起考驗,值得冷靜檢討。第三、在心理諮商所服務的諮商心理師其專業進修是否積極。國外的心理諮商所有每週兩次邀請各種心理治療技巧、心理測驗、個案研究、精神病理的專家持續進修者,可為借鏡。心理諮商所對於求助者能負起怎樣的責任要明確交代。
本文只是拋磚引玉,提供國外的情形供參考,希望能引起大家重視這個問題,提出有效的對策。
雜誌簡介
 
「諮商與輔導」月刊是一份專業性的刊物,創刊的旨趣,就是要提升輔導工作的內涵,我們渴望從事輔導工作的同仁以及關心輔導工作的各界人士,能夠共同參與。
 
適合閱讀對象:學校、企業機構、社會輔導機構、醫療機構、感化機構的輔導人員,相關研究所學生以及任何對輔導有興趣的讀者。
  • 輔導線上 義務與責任—對於開業心理諮商師的期待
  • 專題探討 「心理諮商所」經驗談 美國經驗的啟示
  • 阿德勒人生意義的心理學 改變賦予的意義,未來就會改變
  • 醫療諮商新天地 十年布建臺灣上百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未來心據點
  • 心理評估 「拖延行為心理評估」的內涵與方式之探討
  • 意義治療講座 從意義治療到意義中心的諮商與治療
  • 認知行為治療講座 認知行為治療講座(四十四)網路認知行為治療
  • 幸福感生活 追求幸福的陷阱—以接受與承諾治療(ACT)為延伸思考(下)
  • 樂在輔導 疫情改變輔導方式
  • 禪語 丹霞燃木佛
  • 活出自己 為什麼要有禪定
  • 父子之間 發現孩子的個性
  • 移動心靈 青少年輔導4.0—由「內攝」作用談「融合」與「存有」
  • 人生的結論 愛他人的程度不會超過愛自己的程度
  • 生命詩情園地 與妳好好道別—紀念校園裡最美的鳳凰樹
  • 新境界 後疫情時代遠距輔導的挑戰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