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閱讀」不能只是單純看懂字,
而是要了解字詞音譯背後傳達的意思,
在網絡時代,如何在碎片化的閱讀中加強理解能力,更顯重要。
科技的發展與未來教育的可能性,
是否會使閱讀的方式及形式經歷一場變革?
而面對未來,人才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從教育上來看,教學與課程和閱讀的相關性究竟為何?
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素養呢?
台灣的語言教育普遍呈現這樣的狀況——對於課堂上所閱讀的文章,從白話到文言,老師們都盡心盡力的為同學做詳細的解說,我們的學習除了抄寫筆記畫下重點外,就是熟記這些在考試中需要回答出的正確答案,以獲得的高分證明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但捫心自問,除了記得答案之外,學習過程中,少有深刻思考作者生活與創作的機會、同理篇章中的心情、斟酌字詞間的差異,與反思文章中探討的問題與自身生活的關係。作為一位讀者最重要的思考養成,並沒有在學習中逐步被啟發,以至於無力閱讀更為廣泛及多樣的內容,養成依賴他人的觀點、取得便捷答案的習慣。此外,受語文課選文的限制,文學與文化的內容,成為閱讀的主要光譜和學習的主體。這讓閱讀本身,包括閱讀自身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反倒成為次要、被忽略的學習。
過往對於有識字能力等同於有閱讀與理解能力的觀念,是建立在教學者解說下的誤解,把別人給予的答案,視為自己在閱讀文章後理解的結果。識字能力的確是閱讀的基礎,但識字能力如果等同於理解文本的能力,在今天幾乎不存在文盲的時代中,我們不必為新世代的閱讀素養與理解能力如此憂心。當前真實又令人困惑的情境,是在所有的人都有識字能力的今天,生活中卻充斥著因為各自理解不同所造成的衝突。正因為這情況,才讓世界重新思考閱讀的本質,並以全球性的尺度,開展閱讀素養教育。
對於閱讀內容各有各的解讀是常見的情況,每個人因為先天與後天的差異,基於先備知識與經驗的差異,個人具備的認知條件自然有所不同。這想法也符合過往我們對閱讀與理解能力的概念,知識與經驗能有效幫助理解閱讀的內容。不過這卻不等同於當前閱讀素養關注的閱讀行為。閱讀素養不是被動的接收訊息與知識,進一步來說,這態度也包含閱讀行為,不受讀者的知識與經驗限制。反而面對沒有知識與經驗的閱讀內容,能主動地尋找可以幫助理解的知識與他人經驗,做為持續閱讀與理解的支持條件。這是當前教育現場關注的閱讀素養表現。
在這個閱讀素養的觀念下,個人的知識與經驗固然重要,但若遇到過往的經驗不足以辨識與理解眼前的內容時,也無需陷入無能為力的困境。因為具備閱讀素養的人,會從眼前的事實訊息,進行內容的廣泛理解,觀察訊息間的關聯和脈絡,進行合理的推論,最後統整出可以表達內容核心的觀點或情感,以之作為理解作者的起點,積極尋找佐證的資訊,展開對內容、作者與自己的評鑑或反思。讀者在具備這樣的閱讀素養中,閱讀透過承載訊息的符號與圖像,進入生活與生命的真實場景,其結果不再是知識的擁有、經驗的複製、觀點的重述,轉而成為生命的開展、未知的探索、問題的深究,以具體的事證,建立面對世界屬於自己的理解,參與其中並分享他人。自此,閱讀成為一個人在這世界前進與學習的關鍵素養。在國際上,擁有這項能力的重要性,被視同如擁有基本的人權!因為當一個人對外所理解的一切,不是來自於自己的能力與決定,就像失去人權一樣,無法為自己做屬於自己的判斷與選擇。不過,在今天這個時代要落實這個理念,從環境來看,更加具有挑戰性,若從需要來看,更是必須而且迫切。
「閱讀」不能只是單純看懂字,
而是要了解字詞音譯背後傳達的意思,
在網絡時代,如何在碎片化的閱讀中加強理解能力,更顯重要。
科技的發展與未來教育的可能性,
是否會使閱讀的方式及形式經歷一場變革?
而面對未來,人才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從教育上來看,教學與課程和閱讀的相關性究竟為何?
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素養呢?
台灣的語言教育普遍呈現這樣的狀況——對於課堂上所閱讀的文章,從白話到文言,老師們都盡心盡力的為同學做詳細的解說,我們的學習除了抄寫筆記畫下重點外,就是熟記這些在考試中需要回答出的正確答案,以獲得的高分證明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但捫心自問,除了記得答案之外,學習過程中,少有深刻思考作者生活與創作的機會、同理篇章中的心情、斟酌字詞間的差異,與反思文章中探討的問題與自身生活的關係。作為一位讀者最重要的思考養成,並沒有在學習中逐步被啟發,以至於無力閱讀更為廣泛及多樣的內容,養成依賴他人的觀點、取得便捷答案的習慣。此外,受語文課選文的限制,文學與文化的內容,成為閱讀的主要光譜和學習的主體。這讓閱讀本身,包括閱讀自身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反倒成為次要、被忽略的學習。
過往對於有識字能力等同於有閱讀與理解能力的觀念,是建立在教學者解說下的誤解,把別人給予的答案,視為自己在閱讀文章後理解的結果。識字能力的確是閱讀的基礎,但識字能力如果等同於理解文本的能力,在今天幾乎不存在文盲的時代中,我們不必為新世代的閱讀素養與理解能力如此憂心。當前真實又令人困惑的情境,是在所有的人都有識字能力的今天,生活中卻充斥著因為各自理解不同所造成的衝突。正因為這情況,才讓世界重新思考閱讀的本質,並以全球性的尺度,開展閱讀素養教育。
對於閱讀內容各有各的解讀是常見的情況,每個人因為先天與後天的差異,基於先備知識與經驗的差異,個人具備的認知條件自然有所不同。這想法也符合過往我們對閱讀與理解能力的概念,知識與經驗能有效幫助理解閱讀的內容。不過這卻不等同於當前閱讀素養關注的閱讀行為。閱讀素養不是被動的接收訊息與知識,進一步來說,這態度也包含閱讀行為,不受讀者的知識與經驗限制。反而面對沒有知識與經驗的閱讀內容,能主動地尋找可以幫助理解的知識與他人經驗,做為持續閱讀與理解的支持條件。這是當前教育現場關注的閱讀素養表現。
在這個閱讀素養的觀念下,個人的知識與經驗固然重要,但若遇到過往的經驗不足以辨識與理解眼前的內容時,也無需陷入無能為力的困境。因為具備閱讀素養的人,會從眼前的事實訊息,進行內容的廣泛理解,觀察訊息間的關聯和脈絡,進行合理的推論,最後統整出可以表達內容核心的觀點或情感,以之作為理解作者的起點,積極尋找佐證的資訊,展開對內容、作者與自己的評鑑或反思。讀者在具備這樣的閱讀素養中,閱讀透過承載訊息的符號與圖像,進入生活與生命的真實場景,其結果不再是知識的擁有、經驗的複製、觀點的重述,轉而成為生命的開展、未知的探索、問題的深究,以具體的事證,建立面對世界屬於自己的理解,參與其中並分享他人。自此,閱讀成為一個人在這世界前進與學習的關鍵素養。在國際上,擁有這項能力的重要性,被視同如擁有基本的人權!因為當一個人對外所理解的一切,不是來自於自己的能力與決定,就像失去人權一樣,無法為自己做屬於自己的判斷與選擇。不過,在今天這個時代要落實這個理念,從環境來看,更加具有挑戰性,若從需要來看,更是必須而且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