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433期]:那些動物教我的事

點閱:771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21.11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212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重點】
人與動物間的關聯,除了我們日常與動物相處所獲得的經驗之外,也含納了整個動物星球之上,各種生命樣態與人類互動的可能。而這也是動物文學應包含的範圍。只是我們長期以來所接觸寓言式的動物故事和擬人化的動物卡通,在成長階段扮演了太重要的角色,導致許多人對動物文學、甚至對動物本身的想像,可能就侷限在某些既定的刻板印象中。不過,由於飼養動物的人口增加,過往被認為是「貓狗小事」的題材,已有許多作家樂於投身於此,與動物相關的文學作品遂更具能見度。再加上貓狗等流浪動物在都市空間中的處境慢慢引發關注,某些社會案件的「推波助瀾」,更讓動物議題受到矚目的程度似乎進入一個「盛況空前」的階段。2021年8月間,一則154隻走私貓遭銷毀的新聞成了全民話題,這幾乎是過去二十年不會出現的現象。但我們是否就能據此跳到「動物地位大幅提升」的結論?答案卻也未必那麼理所當然與篤定。
平心而論,有些變化確實在發生與發酵,但要將一時的新聞熱度延伸為長期的關注、進而內化為社會的肌理,卻絕非容易的事。期盼有更多人能意識到動物就在我們之中,在我們的生活裡,而不只是少數人的興趣或愛好。如果將人與動物的關係視為光譜,前述那些深情以對的文字,其實只占了一小部分;在光譜的另一端,有著更多厭惡、恐懼、漠不關心、誤解、偏見或利用。而文學的視野,無疑能為我們呈現出形形色色的複雜互動,在不同的濃淡之間,呈現出表象內裡更深層的人性和欲望,是如何投射與扭曲地轉化成我們對待動物的方式。如果只將談論家中同伴動物的作品視為「動物文學」,我們就只能看到冰山一角,不曾飼養過動物的人,甚至可能認為這些作品與自己沒有太大關係,遑論改變自己看待動物的態度,這是我始終為之感到遺憾的事。
讀者可將這次的專題視為一個契機、一個入口,一個打開我們對動物、文學的認識與想像的小小星系。在這些星球的故事裡,一如小王子和他的玫瑰與狐狸,有些動物願意被馴養,有些不願意;有些動物的生活方式遠離人群、與人互不相涉,有些卻終其一生不曾見過自己的同類;有些被愛包圍、有些則被傷害與辜負……當我們透過文學的多樣性,看見關係的多樣性,我們對動物的刻板印象才有鬆動與改變的可能。

文壇重量級作家白先勇的經典作品《臺北人》,今年適逢出版五十周年。而今年的台北文學獎得主,也正是由白先勇這位在當今華文文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獲得。在此特別值得紀念的時刻,本期雜誌特以雙專題的方式製作,除了動物文學專題「那些動物教我的事——動物、文學及其他」之外,特別製作「似曾相識燕歸來——白先勇《臺北人》出版五十周年特輯」。邀請江寶釵、曾秀萍、陳美桂、楊富閔、顏訥等各世代作家學者一起重溫經典,帶來跨教育、跨性別、跨世代、跨地域、跨影視,全方位的《臺北人》。

五十年,足以讓少年成熟,也能讓韶光逝去不復返,唯那舊時王謝堂前的燕子始終陪伴一代又一代讀者,見證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蛻變。
此刻,燕子再度翩然飛回,帶來新生的信息,不同世代的讀者紛紛重新閱讀《臺北人》,訴說他們與燕子的故事……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