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雜誌簡介
一般論文
杜文苓
強化與社會嵌合的空污治理策略:以美國加州南岸空氣品質管制局的環境正義計畫為例
陳儀芬、孫秀蕙、阮理瑛
殖民時期女性「疾病」、「身體」與「健康」的符號運作策略與論述建構:以《臺灣日日新報》女性醫藥廣告為例
李一平、盧佳慧、洪宜君、楊倍昌
異議,別急著爭吵:科學語句的多元詮釋與協商空間
研究紀要
萬宗綸
電子耳與「聽」的展演:社會語言學的取徑
書評
王安琪
彈韌賽伯格的生與死:評Oudshoorn, Nelly (2020). Resilient Cyborgs: Living and Dying with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 Singapore: Palgrave Macmillan.
陳柏勳
現代中國血肉有情藥品的眾生相:評Chee, Liz P. Y.(2021). Mao’s Bestiary: Medicinal Animals and ModernChin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蔡令儀
本草與藥業的近世中國科學史:評Bian, He (2020). Know Your Remedies: Pharmac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影評
區曣中
叩問宇宙不可感知之事物:評紀錄片Black Holes: The Edge of All We Know
一般論文
杜文苓
強化與社會嵌合的空污治理策略:以美國加州南岸空氣品質管制局的環境正義計畫為例
陳儀芬、孫秀蕙、阮理瑛
殖民時期女性「疾病」、「身體」與「健康」的符號運作策略與論述建構:以《臺灣日日新報》女性醫藥廣告為例
李一平、盧佳慧、洪宜君、楊倍昌
異議,別急著爭吵:科學語句的多元詮釋與協商空間
研究紀要
萬宗綸
電子耳與「聽」的展演:社會語言學的取徑
書評
王安琪
彈韌賽伯格的生與死:評Oudshoorn, Nelly (2020). Resilient Cyborgs: Living and Dying with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 Singapore: Palgrave Macmillan.
陳柏勳
現代中國血肉有情藥品的眾生相:評Chee, Liz P. Y.(2021). Mao’s Bestiary: Medicinal Animals and ModernChin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蔡令儀
本草與藥業的近世中國科學史:評Bian, He (2020). Know Your Remedies: Pharmac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影評
區曣中
叩問宇宙不可感知之事物:評紀錄片Black Holes: The Edge of All We Know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英文名為 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誠如其名,乃是專門刊載以「科學、技術和醫療」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之刊物。本刊前身為1993年創刊的英文期刊 Taiwanese Journal for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Science,該期刊以刊載哲學和(中國)科學史的英文論文為主,乃是台灣哲學社群與科學史社群合作以期進入國際學術界的嘗試。1998年該刊出版第十期之後,其編委會為了因應學術社群的擴大與專業化,決定將該刊一分為二,各自由「哲學」和「科學史」社群來負責重新發行。本刊就此誕生於「科學史」一邊的社群之手。
自1980年代以來,國際學術界起了很大的變化,新興的「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以燎原之勢擴展全球。當時出身於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這些老研究傳統的年輕學者們,一方面發展了全新的方法、觀點和理論,另方面則大舉開闢研究疆域,把技術和醫療納入領地。經過二十多年來的耕耘,為「科技」與「社會」搭建橋樑的STS已成為當代學術圖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特別是STS強調「社會」對於科技發展的關鍵性,科技、醫療與社會的互動順勢成為STS的核心議題。台灣的學術社群,也在1990年代間感受到這股國際學界的波動,又由於「科技與社會」確實觸及台灣當代社會的關鍵需求,加上倡議者的長期努力,都促使越來越多年輕學者投入STS研究,從而澆灌了台灣STS社群的成長與茁壯。
《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英文名為 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誠如其名,乃是專門刊載以「科學、技術和醫療」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之刊物。本刊前身為1993年創刊的英文期刊 Taiwanese Journal for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Science,該期刊以刊載哲學和(中國)科學史的英文論文為主,乃是台灣哲學社群與科學史社群合作以期進入國際學術界的嘗試。1998年該刊出版第十期之後,其編委會為了因應學術社群的擴大與專業化,決定將該刊一分為二,各自由「哲學」和「科學史」社群來負責重新發行。本刊就此誕生於「科學史」一邊的社群之手。
自1980年代以來,國際學術界起了很大的變化,新興的「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以燎原之勢擴展全球。當時出身於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這些老研究傳統的年輕學者們,一方面發展了全新的方法、觀點和理論,另方面則大舉開闢研究疆域,把技術和醫療納入領地。經過二十多年來的耕耘,為「科技」與「社會」搭建橋樑的STS已成為當代學術圖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特別是STS強調「社會」對於科技發展的關鍵性,科技、醫療與社會的互動順勢成為STS的核心議題。台灣的學術社群,也在1990年代間感受到這股國際學界的波動,又由於「科技與社會」確實觸及台灣當代社會的關鍵需求,加上倡議者的長期努力,都促使越來越多年輕學者投入STS研究,從而澆灌了台灣STS社群的成長與茁壯。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