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回到原點—學校輔導的本質與功能
輔導的目的,一方面要幫助個人解決他所面對的問題,另一方面是要使個人的潛能得到充份的發展。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沒有比現代更需要輔導的時代。在多元化的環境之下,家庭、學校要有效幫助青少年發展健全的人格,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談何容易。學校要有計劃、有組織地加強輔導工作,強調全體教師的輔導職責,輔導工作是今日教師應該有的專業知識。世界各先進國家無不重視學校輔導工作,其來有自。
一般人對於輔導技巧非常熱衷,對於輔導哲理之探討反而忽略,流弊所及,見樹而不見林,無法把握輔導的整體性,這是值得重視的隱憂。國內學者也不例外,這是值得警惕的。
學校諮商重視學生的診斷、治療,其目的是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主題性、創造性,針對教育上的問題,對於學生、家長、老師提出建言,使每個學生能自我實現,因此,學校輔導有兩個層面:一為消極方面是對於學生的適應問題或心理問題的指導與幫助;另外的積極方面是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當然是以全體學生為對象。學校輔導工作針對學生的問題行為如欺凌、暴力、無力感、少年犯罪、拒食症、自殺等要及時解決,在積極方面如交友關係、師生關係、家庭中的人際關係、社團關係或對於學校生活、將來的學業、進路、人生觀等要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人生藍圖。要解決這些問題或苦惱所實施的有團體輔導或個別諮商。學校的諮商有治療的功能,也有開發、啟發的功能,發展學生潛在的能力、適應、健康需要諮商。學校諮商要達成這個功能時,其對象是全體學生。最近團體的方法逐漸受到重視,這是理所當然。
學校諮商的特色可以歸納為下列五點:
第1、諮商是學生輔導的核心的活動,如果超越學校諮商的功能需要依賴其他適當機構的協助。重要的是要以幫助學生為第一考量。
第2、可以積極利用諮商室。即可以早期發現、幫助需要幫助的學生,問題的產生往往是學生成長的轉戾點,學生自己尚未發現,治療上 需要提高學生的治療意願。
第3、諮商的輔導老師與接受諮商的學生都在學校,換言之,教師與學生早已有接觸,有經常觀察的機會,如果能運用得當,會有有利的一面。輔導老師接受過專業訓練,如果能把握機會及時實施,學生深受其惠,獲益無窮。
第4、導師的角色也是一個問題,如果班級經營不當,會有不良的影響。輔導老師的專業知識,除了幫助學生,還要為全體教師服務。
第5、學校教育的諮商可以利用各種場所隨時指導,但是需要與有關教師聯繫之後才能實施。輔導老師與相關導師之間如何聯繫是很重要的關鍵。
除此之外,幫助父母處理子女的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尤其兒童在現在的親子關係需要改變的時候,如何與父母取得共識,非常重要。
幫助有問題的學生可以實施個別諮商,也可以實施團體輔導。社會上相關的機構有諮商中心、保健所、心理衛生中心、家庭法院、醫療機構,學校輔導老師在需要時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輔導老師在校內要與全體老師密切合作,提供需要的服務。
我國建立學校輔導制度已經有相當時日,輔導老師應該是具有輔導專業的老師,可是許多輔導主任反映新任輔導老師的專業能力不能勝任的情形很多,這說明了我國輔導師資的教育良莠不齊,現在培養輔導師資的系所有問題。尤其諮商心理師制度使輔導師資的教育反而被置之度外,國外大學設有輔導系所的學校在設備、師資、實習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我國大學尤其是師範系統的大學仍然保留原來系所的影子的不乏其例,這是很大的不幸。成立輔導系所要單獨以培養真正的輔導專才為旨趣,學校輔導工作才有提升的可能。所以輔導、諮商、心理治療的專業教育要趕上世界先進國家的水準還有一段距離。尤其「諮商心理師」法制化之後,今日許多輔導主任都指出新任輔導教師的專業水準不夠,這是值得警惕的。
所謂輔導三級制度是目前政府所推動的制度。最大的缺點是把輔導的功能切割由教師、社工人員、諮商心理師分別擔任,這是違背教育、輔導的原理,因為學生的輔導,輔導老師、導師、有關的老師要全程參與。輔導老師的專業水準應該經過嚴格的過濾。學校輔導工作應該是一貫的,不能分三級。學校教師、輔導教師全程參與,如果需要,請校外人士協助而非交棒。自從諮商心理師法通過之後,原來培養輔導老師的系所都以培養諮商心理師為第一目標,輔導教師的素質不如預期,這是我國當前最大的危機。
總而言之,學校的輔導工作是以全校學生為對象,積極的功能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發展其潛能,如果有問題是全校教師的責任。欠缺正確的認知與實施,輔導工作是有名而無實。
我在台灣師範大學成立學生輔導中心時,校長是主任委員、三長、健康中心主任、總教官、人事主任、會計主任、幾位諮商輔導教授是委員,對於新生、畢業生都有班級單位的服務,有團體輔導活動,輔導是以全校學生為對象,還請台大醫院精神科主任宋維村醫師每週一次前來指導(不是值班),台灣大學的吳英璋教授問我怎麼能做到,是遇到了解、支持輔導的郭為藩校長才能做到。
輔導不應該編在學務處而是全校性的獨立單位。我在「輔導理論的哲學基礎」一書的結論說:「輔導的旨趣在於尊重學生的尊嚴,使學生獲得身心充份的自由,自己負起責任,不把人當手段,把人當做目的。個人的價值體系,來自他自己過去的經驗,在文化的影響之下,經驗的因素有共同的部份,因此,也可以有共同的尊重。然而,人生最後的決定應該是屬於做決定的個人。」
回到原點—學校輔導的本質與功能
輔導的目的,一方面要幫助個人解決他所面對的問題,另一方面是要使個人的潛能得到充份的發展。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沒有比現代更需要輔導的時代。在多元化的環境之下,家庭、學校要有效幫助青少年發展健全的人格,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談何容易。學校要有計劃、有組織地加強輔導工作,強調全體教師的輔導職責,輔導工作是今日教師應該有的專業知識。世界各先進國家無不重視學校輔導工作,其來有自。
一般人對於輔導技巧非常熱衷,對於輔導哲理之探討反而忽略,流弊所及,見樹而不見林,無法把握輔導的整體性,這是值得重視的隱憂。國內學者也不例外,這是值得警惕的。
學校諮商重視學生的診斷、治療,其目的是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主題性、創造性,針對教育上的問題,對於學生、家長、老師提出建言,使每個學生能自我實現,因此,學校輔導有兩個層面:一為消極方面是對於學生的適應問題或心理問題的指導與幫助;另外的積極方面是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當然是以全體學生為對象。學校輔導工作針對學生的問題行為如欺凌、暴力、無力感、少年犯罪、拒食症、自殺等要及時解決,在積極方面如交友關係、師生關係、家庭中的人際關係、社團關係或對於學校生活、將來的學業、進路、人生觀等要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人生藍圖。要解決這些問題或苦惱所實施的有團體輔導或個別諮商。學校的諮商有治療的功能,也有開發、啟發的功能,發展學生潛在的能力、適應、健康需要諮商。學校諮商要達成這個功能時,其對象是全體學生。最近團體的方法逐漸受到重視,這是理所當然。
學校諮商的特色可以歸納為下列五點:
第1、諮商是學生輔導的核心的活動,如果超越學校諮商的功能需要依賴其他適當機構的協助。重要的是要以幫助學生為第一考量。
第2、可以積極利用諮商室。即可以早期發現、幫助需要幫助的學生,問題的產生往往是學生成長的轉戾點,學生自己尚未發現,治療上 需要提高學生的治療意願。
第3、諮商的輔導老師與接受諮商的學生都在學校,換言之,教師與學生早已有接觸,有經常觀察的機會,如果能運用得當,會有有利的一面。輔導老師接受過專業訓練,如果能把握機會及時實施,學生深受其惠,獲益無窮。
第4、導師的角色也是一個問題,如果班級經營不當,會有不良的影響。輔導老師的專業知識,除了幫助學生,還要為全體教師服務。
第5、學校教育的諮商可以利用各種場所隨時指導,但是需要與有關教師聯繫之後才能實施。輔導老師與相關導師之間如何聯繫是很重要的關鍵。
除此之外,幫助父母處理子女的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尤其兒童在現在的親子關係需要改變的時候,如何與父母取得共識,非常重要。
幫助有問題的學生可以實施個別諮商,也可以實施團體輔導。社會上相關的機構有諮商中心、保健所、心理衛生中心、家庭法院、醫療機構,學校輔導老師在需要時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輔導老師在校內要與全體老師密切合作,提供需要的服務。
我國建立學校輔導制度已經有相當時日,輔導老師應該是具有輔導專業的老師,可是許多輔導主任反映新任輔導老師的專業能力不能勝任的情形很多,這說明了我國輔導師資的教育良莠不齊,現在培養輔導師資的系所有問題。尤其諮商心理師制度使輔導師資的教育反而被置之度外,國外大學設有輔導系所的學校在設備、師資、實習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我國大學尤其是師範系統的大學仍然保留原來系所的影子的不乏其例,這是很大的不幸。成立輔導系所要單獨以培養真正的輔導專才為旨趣,學校輔導工作才有提升的可能。所以輔導、諮商、心理治療的專業教育要趕上世界先進國家的水準還有一段距離。尤其「諮商心理師」法制化之後,今日許多輔導主任都指出新任輔導教師的專業水準不夠,這是值得警惕的。
所謂輔導三級制度是目前政府所推動的制度。最大的缺點是把輔導的功能切割由教師、社工人員、諮商心理師分別擔任,這是違背教育、輔導的原理,因為學生的輔導,輔導老師、導師、有關的老師要全程參與。輔導老師的專業水準應該經過嚴格的過濾。學校輔導工作應該是一貫的,不能分三級。學校教師、輔導教師全程參與,如果需要,請校外人士協助而非交棒。自從諮商心理師法通過之後,原來培養輔導老師的系所都以培養諮商心理師為第一目標,輔導教師的素質不如預期,這是我國當前最大的危機。
總而言之,學校的輔導工作是以全校學生為對象,積極的功能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發展其潛能,如果有問題是全校教師的責任。欠缺正確的認知與實施,輔導工作是有名而無實。
我在台灣師範大學成立學生輔導中心時,校長是主任委員、三長、健康中心主任、總教官、人事主任、會計主任、幾位諮商輔導教授是委員,對於新生、畢業生都有班級單位的服務,有團體輔導活動,輔導是以全校學生為對象,還請台大醫院精神科主任宋維村醫師每週一次前來指導(不是值班),台灣大學的吳英璋教授問我怎麼能做到,是遇到了解、支持輔導的郭為藩校長才能做到。
輔導不應該編在學務處而是全校性的獨立單位。我在「輔導理論的哲學基礎」一書的結論說:「輔導的旨趣在於尊重學生的尊嚴,使學生獲得身心充份的自由,自己負起責任,不把人當手段,把人當做目的。個人的價值體系,來自他自己過去的經驗,在文化的影響之下,經驗的因素有共同的部份,因此,也可以有共同的尊重。然而,人生最後的決定應該是屬於做決定的個人。」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