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與輔導月刊 [第434期]

點閱:1

其他題名:諮商與輔導

作者:本刊編輯委員會編輯

出版年:2022.02

出版社: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68

本期內容簡介

ACT —「接受與承諾」治療的「接受」是什麼?
ACT被稱為「第三波(the third wave)」的行為治療」。此治療是有機的使用「接受與正念」(acceptance and mindfulness)和「實現與行為改變」(commitment and behavior change)兩種介入群,幫助當事人過更有意義的生活為目的,與過去的行為治療、認知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相當不同。 ACT為了達成目的促進當事人的「心理的彈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此心理的彈性就是不過度拘泥語言(尤其是過去或未來、自己或他人)對於事實或現實不多不少的接受,對於不愉快的內在事項(感情、思考、記憶或身體感覺等)不逃避或迴避,根據自己的價值可以過現實而活躍的生活或人生的意思。實際的治療為了促進這個心理的彈性,方便上使用這個瞬間(present moment)、自我作為情境(selfascon text)、擺脫合併(defusion)、價值明確化(value clarification)、許諾的行為(committed action)六項核心過程,稱為治療過程。接受以改變不愉快的思考、感情形態或發生頻度為目的。
ACT的「接受」有三種意義。
1.「迴避體驗」的替代之接受
ACT的接受的概念重要的是它是體驗的迴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所謂體驗的迴避就是「一直迴避與特別的私人事項(例如身體感覺、感情、思考、記憶、行為傾向等)接觸,而且想要改變這種私人事項的形態、頻度或對它的感受。迴避體驗在臨床上是個問題:(1)從過去所體驗的逃避,迴避就不可能把從體驗得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在的狀況,(2)因為自己並未察覺到逃避或迴避,就沒有機會檢討是否真正想這樣做,(3)因為專心於從否定的私人事項逃避,迴避就失去採取更積極而有價值的行動。
另一方面,接受的定義是「對於瞬間的體驗有意識地開放而富於感受、可以自發地採取不做評價式的判斷之態度。」接受與自我放棄或挫折不能混淆,「接受不是忍耐」,「接受不是把可以改變的置之不理」,「接受是根據自由意志的選擇把當場的體驗去接納」,「接受不是『非~不可』」。
2.「功能性過程」的接受
ACT的概念其次要強調的是它不是臨床技巧而是功能性的過程。所謂功能性的過程「引導出同一個結果的行為(但是行為的形態不需要相同)」,此處所謂「行為」是對於否定的私人事項不逃避、迴避,自發的接近,「同樣的結果」是接觸私人事項雖然短期間會不愉快,長期的生活會豐富(如果反覆這個行為,不愉快會漸漸減輕)。接受是替代「迴避體驗」的新的「習慣」。
上述的「行為」包含兩種行為,即逃避、迴避行為與接近行為兩種。要提高接受就需要減弱逃避、迴避行為的發生,加強接近行為的升起。但是當事人中有些人在自覺到長期以來發生逃避、迴避的行為而重新感到很深的挫折感,接受也可能是被認為是自己的敗北。此處所說的接受是要承認過去的做法(即逃避、迴避行為)沒有效。也要承認繼續做過來(即使沒有發生功能)而承認自己有發生今後的接近行為的可能性。
3.「幫助、治療的前提」之接受—治療者的接受
ACT的接受概念要強調的是治療者在治療中與當事人接觸時也是會迴避體驗的存在,因此,需要持續努力提高接受。ACT包括接納的心理彈性是每個人都需要維持的,治療者也不例外。治療者在治療過程中對於當事人有否定的私人事項,有事後對此有迴避的可能時,ACT治療者要正確監控,甚至不惜對當事人自我表露。
促進「接受」時應該注意的地方
首先要注意的是治療者對於接納不要多辯。本文中所敘述的內容在過程中完全不必對當事人說。因為接納是在治療者與當事人的體驗中或者當事人的實際生活中實施體驗性的練習促進接納的。
其次,治療者有時候對於當事人接觸自己否定的私人事項會下意識的(或沒有自覺的)避開。
甚至基於共鳴的情形也有。有時候是治療者本身迴避自己的體驗,對於治療者本身促進或維持需要重新加以檢討或修正。
雜誌簡介
 
「諮商與輔導」月刊是一份專業性的刊物,創刊的旨趣,就是要提升輔導工作的內涵,我們渴望從事輔導工作的同仁以及關心輔導工作的各界人士,能夠共同參與。
 
適合閱讀對象:學校、企業機構、社會輔導機構、醫療機構、感化機構的輔導人員,相關研究所學生以及任何對輔導有興趣的讀者。
  • 輔導線上 ACT—「接受與承諾」治療的「接受」是什麼?
  • 建立信心 建立自信心的七個步驟
  • 臨床心理學辭典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 臨床心理學 臨床心理師
  • 幽默語氣 失戀
  • 諮商心 寬恕別人
  • 醫療諮商新天地 長照居家諮商心理師到宅服務的長照心理諮商實務工作
  • 心靈之窗 智慧是經驗的女兒(達文治)
  • 心理評估 心理諮商中初談(intake)的內涵與實施方式之探討
  • 意義治療 生命意義的測量及個人意義量表的發展
  • 幸福感生活 生命的脆弱與繁盛—以幸福心理學觀點談自殺防治(下)
  • 輔導走偏了 勾勒「輔導走偏」—專欄協作的預期
  • 輔導實務 老師也需要「出口」
  • 禪語 老婆心切
  • 樂在輔導 團隊合作且環環緊扣的輔導關係
  • 心理治療 沐浴朝陽
  • 生命詩情園地 獨處時刻
  • 新境界 美學角落線上藝廊開展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