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437期]:像是一個通道 我城儀式風景

點閱:440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22.03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重點】

透過「儀式」進入狀態不知道是不是繁複文明所延伸的一種當代現象。
  我們生活在高度資本主義的社會,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批判的預言雖然沒有成真,但他提出「資本」所帶來人的異化。某種層面,人的異化不曾被解決,而人所持有各種逃逸路線,讓自己離開身分、進入自己──人心的精巧細膩,更甚馬克思的悲觀預言。
  另一個疊加的說法是,二十一世紀後向我們席捲而來的數位時代,我們對於訊息的發送更加直覺、對於等待不耐,生活片段、瑣碎化,對這樣狀態過敏的人,於是產生了自我協調的方式,一種抵抗、一種抗衡,一種企圖掌握「心」本能。
  儀式的落地思考,希望腳踏實地的「落地」,再現當代儀式的樣貌,從中進行多重向度的詮釋。包含了作家的日常儀式書寫,有巴代的「魯恩」、徐珮芬的吸貓、潘柏霖每年送給自己的自製書、夏夏一日之起的早餐時刻。藉由作家的自述,推往現代人的心靈狀態以及回歸平靜的方式的一種內觀與後設;儀式與地方性的關聯:我們所選擇的某些行為,是否與我們所在的地域有關,換句話說,儀式行為的形成,是否依附地方特質,而行為者除了建構地域的樣貌,同時也可能見證了地區的發展及改變,這裡有連明偉的宜蘭龜山島、林立青的平民萬華,以及嘉勵.賈文卿的摩登城南少女遊。「儀式交流會」,以飲食、整理、音樂,讓三組作家進行對話。最後則從醫學、心理學、社會文化學的觀點,關心身體機制如何啟動行為及意念。
  如果說,儀式能帶回一個新的自己,它所具備的某種安穩能力,也是因為使用儀式的人,堅持穩固的保有它、持續的進行它。穩定而產生穩定,我是這麼想的。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
  • ︱特稿︱以散文與翻譯理解世界―第34屆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獎觀察
  • ︱兩個人兒一本書︱望著希望活下去的人,其實也是一種逃避―蔣興立與何致和對談《地鐵站》
  • ︱作家收藏︱〈亮軒說舊〉亮軒的蘭亭緣
  • ︱談文論藝︱那些用力開花的千鶴們―關於楊双子與楊千鶴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