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改變正常 接受不正常 / 趙政岷
疫情加上俄羅斯對烏克蘭入侵,震撼了全世界,人類文明的許多舊典範已被打破,新常態正在被建立!當世界變了,環境時不我予,新常態到底如何形成?這其實不是一廂情願尋求改變而已,而是引爆點被啟動,才造成了典範轉移。
在1967年9月3日,早上5:50分,瑞典全國都籠罩在一種如同末日後的詭異寂靜當中。這天就是後來人稱的「H日」(Dagen H / H-Day,右駕日)。一夜之間,瑞典政府將全國的行車方向從靠左行駛,改為靠右行駛。為了這一天,政府向人民宣導長達四年,在電視、廣播、看板打廣告,還推出「H日內衣」廣為宣傳,不斷提醒民眾。甚至辦了一場全國流行歌唱大賽。
9月3日凌晨12:59,瑞典境內的交通全部暫停。從凌晨一點到六點,路上的標線重新粉刷、路標全部更換,紅綠燈也進行調整。早上六點,道路重新開放,瑞典變身右駕國度。根據政府官方報告,第一天只有137起車禍,其中又僅11起有人員受傷,結果大為成功。
然而,瑞典居民的第一手說法或許更接近真相。民眾記得的是一片混亂。不論在大城小鎮,每起事故的背後都有幾百起差點就釀成事故的意外,那天馬路上人車混亂、危機四伏。這裡的問題不在於大家不知道該做什麼;所有人都知道那天就是H 日了。問題在於,大家不知道別人會怎麼做。
賓州大學教授戴蒙.森托拉寫下了《引領瘋潮:七大策略,讓新觀念、新行為、新產品都能創造大流行》一書,指出這就是社會學家所說的「協調困境」(coordination dilemma) 。如果有人那天忘了新規定,就要直衝著你來了。你該怎麼辦?該配合對方,自己跑去靠左?還是要堅持立場、在右車道上勇往直前?如今在疫後時代,這種困境正不斷的發生。
二十世紀的著名哲學家大衛.路易斯(David Lewis)曾寫道:「哲學家這個專業,就是要質疑別人想都沒想就接受的老生常談。」事實上,路易斯所謂的「老生常談」指的是社會規範,是這些規範讓我們覺得世界秩序井然、一如既往,而我們卻常常忘記了這些規範有多重要,只有在規範崩潰或改變的時候,才會感受到規範的價值。
但想要成功,就得通力合作。我們必須預測到對方會怎麼做,並且相信另一方也會預測到自己會怎麼做。要解決協調困境,就必須讓雙方對於什麼叫作「正常」有著同樣的想法。
何其困難!在哥白尼的時代,物理學家相信是太陽是繞著地球轉。因為看起來就是這個樣子,無論太陽或月亮,都以同樣的方式劃過我們的天際。所以,顯然兩者都是繞著地球轉。後來哥白尼用火星的軌跡來證明,是地球繞著太陽轉。
轉移的時候,就是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原本熟悉的談話與思考方式瞬間遭到淘汰;多年來的工作成果,眨眼失去所有價值。資深而認真的研究人員,突然感覺像是小學生,再也無法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自信滿滿地呼風喚雨。這對很多人來說,絕對都是無比難受。想要成功推動改變,就得帶領大家穿越這些未知的領域,取得新的期許、感受新的能力。而我們的世界目前正面臨這種處境。
阿拉伯之春給世界帶來驚喜的16年前,經濟學家提默爾.庫蘭(Timur Kuran)就曾預見未來,寫出〈意想不到的革命在未來無可避免〉一文。文中認為在活動分子的比例還不到引爆點時,社會表面看來一片安定,但這只是假象。就算活動分子已經來到推動社會革命的邊緣,大家也可能毫無感覺;但只要再多那麼一點,社會改變就會爆發,徹底出人意表。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2011年的埃及革命。2016年 #MeToo 運動興起都是如此。一旦到了引爆點,浪潮突然就席捲了所有人。
而如今疫情改變了全球,許多規範突然被打破、許多最基本的生活行為忽然受到質疑,這當然令人格外不安。但要讓人覺得社會秩序重新井井有條,就必須改變過去的「正常」,重新建立起「新常態」,才是「真正的正常」。
封面報導
追尋新常態
當世界變了,環境時不我予,新常態如何建立?這不是一廂情願尋求改變,而是引爆關鍵,才能形成典範轉移。
工作職場
品味,從知識開始
這是一個品味好壞決定個人與企業存亡的時代,但品味來自等待靈感嗎?其實不是。創新從來都是知識與知識的相乘,品味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洞察。
工作職場
主管過度干預,將留不住人才
管理的精髓是讓別人完成你想要做到的事,但事必躬親大小通管,最後只會落得大家都不開心。以成功為目標,適度授權,成果導向,才是成功的領導之道。尤其是對現代的年輕人,更需如此。
學習講堂
我們來聊聊創造力
創造力得從小培養起,如何成為一個有創意思考的人,這雖然抽象,但從日常對話中,
卻能產生聯繫有所改變。
學習講堂
慢心絕不是自信
躺平成為新時代人想要或不得不的態度,但不論事業或工作,怠慢的心、輕忽的舉動,
從來就不是自信,也沒有藉口。
改變正常 接受不正常 / 趙政岷
疫情加上俄羅斯對烏克蘭入侵,震撼了全世界,人類文明的許多舊典範已被打破,新常態正在被建立!當世界變了,環境時不我予,新常態到底如何形成?這其實不是一廂情願尋求改變而已,而是引爆點被啟動,才造成了典範轉移。
在1967年9月3日,早上5:50分,瑞典全國都籠罩在一種如同末日後的詭異寂靜當中。這天就是後來人稱的「H日」(Dagen H / H-Day,右駕日)。一夜之間,瑞典政府將全國的行車方向從靠左行駛,改為靠右行駛。為了這一天,政府向人民宣導長達四年,在電視、廣播、看板打廣告,還推出「H日內衣」廣為宣傳,不斷提醒民眾。甚至辦了一場全國流行歌唱大賽。
9月3日凌晨12:59,瑞典境內的交通全部暫停。從凌晨一點到六點,路上的標線重新粉刷、路標全部更換,紅綠燈也進行調整。早上六點,道路重新開放,瑞典變身右駕國度。根據政府官方報告,第一天只有137起車禍,其中又僅11起有人員受傷,結果大為成功。
然而,瑞典居民的第一手說法或許更接近真相。民眾記得的是一片混亂。不論在大城小鎮,每起事故的背後都有幾百起差點就釀成事故的意外,那天馬路上人車混亂、危機四伏。這裡的問題不在於大家不知道該做什麼;所有人都知道那天就是H 日了。問題在於,大家不知道別人會怎麼做。
賓州大學教授戴蒙.森托拉寫下了《引領瘋潮:七大策略,讓新觀念、新行為、新產品都能創造大流行》一書,指出這就是社會學家所說的「協調困境」(coordination dilemma) 。如果有人那天忘了新規定,就要直衝著你來了。你該怎麼辦?該配合對方,自己跑去靠左?還是要堅持立場、在右車道上勇往直前?如今在疫後時代,這種困境正不斷的發生。
二十世紀的著名哲學家大衛.路易斯(David Lewis)曾寫道:「哲學家這個專業,就是要質疑別人想都沒想就接受的老生常談。」事實上,路易斯所謂的「老生常談」指的是社會規範,是這些規範讓我們覺得世界秩序井然、一如既往,而我們卻常常忘記了這些規範有多重要,只有在規範崩潰或改變的時候,才會感受到規範的價值。
但想要成功,就得通力合作。我們必須預測到對方會怎麼做,並且相信另一方也會預測到自己會怎麼做。要解決協調困境,就必須讓雙方對於什麼叫作「正常」有著同樣的想法。
何其困難!在哥白尼的時代,物理學家相信是太陽是繞著地球轉。因為看起來就是這個樣子,無論太陽或月亮,都以同樣的方式劃過我們的天際。所以,顯然兩者都是繞著地球轉。後來哥白尼用火星的軌跡來證明,是地球繞著太陽轉。
轉移的時候,就是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原本熟悉的談話與思考方式瞬間遭到淘汰;多年來的工作成果,眨眼失去所有價值。資深而認真的研究人員,突然感覺像是小學生,再也無法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自信滿滿地呼風喚雨。這對很多人來說,絕對都是無比難受。想要成功推動改變,就得帶領大家穿越這些未知的領域,取得新的期許、感受新的能力。而我們的世界目前正面臨這種處境。
阿拉伯之春給世界帶來驚喜的16年前,經濟學家提默爾.庫蘭(Timur Kuran)就曾預見未來,寫出〈意想不到的革命在未來無可避免〉一文。文中認為在活動分子的比例還不到引爆點時,社會表面看來一片安定,但這只是假象。就算活動分子已經來到推動社會革命的邊緣,大家也可能毫無感覺;但只要再多那麼一點,社會改變就會爆發,徹底出人意表。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2011年的埃及革命。2016年 #MeToo 運動興起都是如此。一旦到了引爆點,浪潮突然就席捲了所有人。
而如今疫情改變了全球,許多規範突然被打破、許多最基本的生活行為忽然受到質疑,這當然令人格外不安。但要讓人覺得社會秩序重新井井有條,就必須改變過去的「正常」,重新建立起「新常態」,才是「真正的正常」。
封面報導
追尋新常態
當世界變了,環境時不我予,新常態如何建立?這不是一廂情願尋求改變,而是引爆關鍵,才能形成典範轉移。
工作職場
品味,從知識開始
這是一個品味好壞決定個人與企業存亡的時代,但品味來自等待靈感嗎?其實不是。創新從來都是知識與知識的相乘,品味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洞察。
工作職場
主管過度干預,將留不住人才
管理的精髓是讓別人完成你想要做到的事,但事必躬親大小通管,最後只會落得大家都不開心。以成功為目標,適度授權,成果導向,才是成功的領導之道。尤其是對現代的年輕人,更需如此。
學習講堂
我們來聊聊創造力
創造力得從小培養起,如何成為一個有創意思考的人,這雖然抽象,但從日常對話中,
卻能產生聯繫有所改變。
學習講堂
慢心絕不是自信
躺平成為新時代人想要或不得不的態度,但不論事業或工作,怠慢的心、輕忽的舉動,
從來就不是自信,也沒有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