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與輔導月刊 [第436期]

點閱:1

其他題名:諮商與輔導

作者:本刊編輯委員會編輯

出版年:2022.04

出版社: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68

本期內容簡介

現代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中年期以後的心理健康
人的生命比以前延長,中老年期也較長。如何過中老年期成為現代人的重要課題。中年期是人生生產性的時期,知性、健康、體力平衡投入工作的時期。因此,另一方面也是自殺、憂鬱症、酒精依賴、離婚最多的時期。有人說中年期是第二個青年期的危機。老年期的憂鬱症、家庭內的問題增加。尤其少子家庭化之後老年的生活增加困難,退休後的老人過著慘兮兮的生活的到處可見。

美國心理學家溫遜說40歲到45歲是第一個中年危機,有三個課題:1.要回顧年輕時代,重新評價,2.修正過去人生不滿意的部分,3.解決人生後半段所產生的心理問題—要把自我像、價值觀修正為更現實的,一一的解決。

但是許多人在這個時期會體驗到激烈的混亂。陷於混亂是因為一個人會對於自己的人生產生疑問,因而察覺到的事情對於自己、對於他人生氣、埋怨。能夠順利渡過這個危機的人才能確立自己成為年輕一代的好的領導者、建言者。人生成為更能生產、建言者,可以過滿足的後半生。如果未能面對這個危機,從50歲到55歲的時期會暴露在第二個中年危機。容格也強調中年危機會在35歲到40歲之間來臨。許多心理危機是因為未調整從青春期以來的願望,到了中年期以後還抱著「青春」才產生的。他認為中年以前的價值觀與以後的價值觀會完全改變。因此,要渡過中年的危機就需要重新嘗試內在之旅,找出人生的意義與整體性,因為成功對於老年會泰然迎接。

美國精神分析家艾利克遜認為中年是生產性停滯與衝突的時期。有養育子女、事業上的成功與達成的另一面,其不安與失敗所帶來的停滯感,不斷在挫折中。如果此挫折能成功,就會產生「照顧別人」的能力,培養自己的能力。艾利克遜把接著來的統整階段稱為人生的最終階段。意識到自己的人生的結束,評價自己的人生或過去所達成的事情,想要確認自己的人生是很有意義的冒險。如果對此評價或確認感到不滿,就會陷於絕望與嘔氣。因為認為自己的人生是枉然。

艾利克遜認為如果能順利解決這兩個課題就會留下人生整合的意義之「智慧」。中年有多少外在的充實感(工作的充實與地位的安定)與內在的充實感(適當設置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內在的價值判斷),與後半生的安定有關聯。宋朝廓庵禪師製作「十牛圖」做禪的引導,第一圖「尋牛」就是表示迷失自己,沒有目的地在迷惑中的意思。這正是中年危機的狀態,拼命地活,達到安定的人生境界,忽然察覺到過去拋棄的東西,未能看見的東西,自己的人生是什麼?心理的旅程重新開始。中高年的人感到壓力的內容有1.因為繁忙而身心疲勞,2.人際關係、3.家屬疾病、死亡。

中高年的職場的壓力增加,因為技術革新迅速,需要適應不斷翻新的計算機,即所謂OA化、資訊化,價值觀轉變、人際關係趨於淡薄,轉業、失業視為尋常。退休對於薪水階級而言成為一種壓力,不是因為退休而失去職務,自尊心、自我價值觀的喪失成為中心問題。

在安定的社會,中年期應該是人生最美好的時期,但是,欲期如此,必須透過中年期的危機對於內心的加深與價值觀、人生目標的重新調整成功,否則在老年期將會陷於孤獨與絕望感而痛苦。中年期需要從更廣闊的視野去看人生。珍惜與家屬相處的時間,從更廣闊的觀點去看人生。

現代社會變動激烈,大家對於將來都有不安感,既成的價值觀也在搖動,置身其間,自己要自覺地去創造有個性的人生目標與價值觀。唯其如此,才有心理健康的人生。
雜誌簡介
 
「諮商與輔導」月刊是一份專業性的刊物,創刊的旨趣,就是要提升輔導工作的內涵,我們渴望從事輔導工作的同仁以及關心輔導工作的各界人士,能夠共同參與。
 
適合閱讀對象:學校、企業機構、社會輔導機構、醫療機構、感化機構的輔導人員,相關研究所學生以及任何對輔導有興趣的讀者。
  • 輔導線上 心理健康—中年期以後的心理健康
  • 阿德勒:增加信心的方法 「活出自己」的三個要領
  • 心的奧妙 生與死的連接點
  • 心靈之窗 讀書的重要
  • 醫療諮商新天地 焦點解決諮商協處喪親青少年的脫序宅居悲傷反應
  • 人生的危機管理 意志堅強
  • 心理評估 「高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評估的內涵與方式之探討
  • 意義治療 國中及高中生生命態度之探討
  • 禪語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 幸福感生活 第二波正向心理學的示現:以坎伯「英雄的旅程」為例(二)
  • 地球的道德 回復親密性
  • 輔導走偏了 我國國小專任輔導教師一職之十年回顧與展望
  • 正向思考 21世紀自我實現的關鍵語是「身心的健康」
  • 樂在輔導 正在墜落的孩子,我想接住你
  • 新境界 推三好行三好 傳遞關懷傳遞愛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