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439期]:文學變變變 文學.影視與劇場的變形.進化

點閱:424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22.05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216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重點】

戲劇,本身就擁有多元的表現方式
故事的靈魂,卻能影響演出者的敘事
以及觀看者的內心悸動
當文學跨媒界的轉譯成各種形式的「戲」
原創、改編、演員、觀眾
會以怎樣的姿態,看待這樣的變容?

不論是從神話原型、主題學、敘事學或形象學等理論角度來審察,「改編」其實是一種古老的創作技法,譬如如今傳世的三十幾部古希臘悲劇,幾乎有九成以上都是改編自希臘神話或荷馬史詩;又如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達》與《羅摩衍那》,無數南亞及東南亞的後世文學、雕塑、建築、舞蹈、音樂、影視、戲劇,甚至是信仰、飲食、哲學等,都是源自於此;更不用說《吉爾伽美什》對於兩河流域或巴比倫文化、《貝爾武夫》對於盎格魯.薩克遜文化、《羅蘭之歌》對於法蘭西文化、《格薩爾王傳》對於西藏文化、《江格爾》對於蒙古文化、《尼伯龍根之歌》對於日耳曼文化、《熙德之歌》對於西班牙文化……等,幾乎都是該文化之核心根本,與繼起文藝創作之發想泉源。
就形式而言,這些神話與史詩,多半都經過口傳、書寫、手抄、出版等「變形」,且一旦要跨域、跨語言、跨文化傳播,就會面臨翻譯、節譯、漏譯、誤譯,甚至是改寫、加料的「轉化」;這些其實都可以視為廣義的改編。
本期專輯主題為「文學變變變──文學.影視與劇場的變形.進化」,乍看之下,的確有點像是要搭近年文學改編電視劇、舞台劇風潮的順風車,但再仔細想想,與其說順風車,不如說做個階段性的回顧與整理,倘若從這個角度看的話,就需要擴大歷史、形式、地域、製作的縱深及視野。以此觀之,本次專題就算無法面面俱到,也希望能夠至少大筆勾勒樣貌。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
  • ︱談文論藝︱〈百草言〉詩人追跡―文化學院與黃瀛.楊雲萍
  • 島嶼串流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