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Rem Koolhaas1978年撰寫出版《譫狂紐約》(Delirious New York),被視為城市規劃的宣言式著作,Rem提出「壅塞文化」(culture of congestion)的觀念,說明建築的任務在生活中創造人與人活動的機緣與對話的機會,藉著這些碰撞帶來行為、習慣與觀點的折衝、學習與改變。建築不只是柯比意指稱的「生活的機器」,而是構成主義者理念中的「社會凝聚氣(Social Condenser)」,是一部觸發和強化人類交往合意模式的機器。
所以Rem著重各文化、時代、科技的整合與折衝協調, 當然也可視為拼貼呈現,因此美不美是外貿協會者膚淺的認知,但卻從來不是Rem設計的重點。
筆者撰(老)頑童 Rem Koolhaas 的迴路串聯術一文,略探其30年磨一劍的可能組串。
MOA台北總監林家如建築師上期撰《北藝DNA和DNY的對話》一文,寄來圖片時同時寄來修改文字稿件檔案,編輯不察,未予更正文字部分。出刊後林建築師來函指正謬誤,特致上歉意,並在本期刊出修改後稿件。
廖偉立建築師《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 XIV》本期以草圖及簡文方式呈現台北市城鄉會館的思考脈絡。
魚夫本期撰《百年宜蘭市場南北館》一文歷述宜蘭市場曾有的文字紀錄與建築新建、整建、改建興替。宜蘭市場百年來傳統意味猶存但在時代更迭下,似乎也應像台灣各地市場進行的改造賦予新生。
專技建築師考試20年間設計、敷地計40題,文圖出現廟宇、傳建合計11題,佔比超過1/4,比例頗高(110敷地題目東側有大廟,但文字未提及),高考20年間設計20題,出現廟宇、傳建者2題,佔比1/10,可見命題者對專技建築師在社會文化脈絡紋理的重視。因此特撰《脈絡式思考——當面對有脈絡的廟宇、傳建之設計、敷地考試》一文,本期刊出下期。
Rem Koolhaas1978年撰寫出版《譫狂紐約》(Delirious New York),被視為城市規劃的宣言式著作,Rem提出「壅塞文化」(culture of congestion)的觀念,說明建築的任務在生活中創造人與人活動的機緣與對話的機會,藉著這些碰撞帶來行為、習慣與觀點的折衝、學習與改變。建築不只是柯比意指稱的「生活的機器」,而是構成主義者理念中的「社會凝聚氣(Social Condenser)」,是一部觸發和強化人類交往合意模式的機器。
所以Rem著重各文化、時代、科技的整合與折衝協調, 當然也可視為拼貼呈現,因此美不美是外貿協會者膚淺的認知,但卻從來不是Rem設計的重點。
筆者撰(老)頑童 Rem Koolhaas 的迴路串聯術一文,略探其30年磨一劍的可能組串。
MOA台北總監林家如建築師上期撰《北藝DNA和DNY的對話》一文,寄來圖片時同時寄來修改文字稿件檔案,編輯不察,未予更正文字部分。出刊後林建築師來函指正謬誤,特致上歉意,並在本期刊出修改後稿件。
廖偉立建築師《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 XIV》本期以草圖及簡文方式呈現台北市城鄉會館的思考脈絡。
魚夫本期撰《百年宜蘭市場南北館》一文歷述宜蘭市場曾有的文字紀錄與建築新建、整建、改建興替。宜蘭市場百年來傳統意味猶存但在時代更迭下,似乎也應像台灣各地市場進行的改造賦予新生。
專技建築師考試20年間設計、敷地計40題,文圖出現廟宇、傳建合計11題,佔比超過1/4,比例頗高(110敷地題目東側有大廟,但文字未提及),高考20年間設計20題,出現廟宇、傳建者2題,佔比1/10,可見命題者對專技建築師在社會文化脈絡紋理的重視。因此特撰《脈絡式思考——當面對有脈絡的廟宇、傳建之設計、敷地考試》一文,本期刊出下期。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FUNmatter 放築塾代誌
輕鬆學習建築。
思考、觀察、想像。
台灣正在一個轉折點上,這趨勢已進行了一段時日,你我他都不免在這段歷史的轉折洪流中浮沉、打轉,可以說我們正在寫歷史-用生命、生活在寫歷史! 既然參與了,是否我們能更積極的在洪流中多激起一些浪花,或許能多少扭轉或引導台灣走向較長久的治平之路!
因著網路及婉君,訊息的溝通異於往日的頻繁及快速,但人們對生活步調的渴望卻日益希望能緩下來過日子,這也就是為何各地民宿、旅遊景點等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將出來的最大原因了!
因此社會、文化關注的焦點不應再聚焦於金字塔頂端的菁英階層,而應該更關注基底的養成及「輕熟」的哺育與餵養,從自己腳旁、身邊關切起,因為就熟悉的領域提出針砭,可能較能切中病因或病根吧!
目前台灣建築相關的雜誌,不論是建築師雜誌、台灣建築雜誌,空間雜誌、室內、……,或已停刊的DIALOGUE,都是建築師或系所老師等的發表園地,各系所學生雖可能辦有系刊或畢業專刊,但大抵皆只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流傳,學生在成長的歲月中缺少能互動、學習、整合的平台。雖說目前臉書等網路視訊多如過江之鯽,但能深思且方便收藏咀嚼者又付之闕如!
回想當年求學歲月利用南返,刻意與同學遠赴台南成大、台中東海,課暇趕赴中壢中原等旁聽各校評圖。且曾至逢甲參加六校聯誼(至於淡江則曾因學生黨部訓練活動去住了幾天!),這些異校的經驗,都豐富了我的成長歷練與記憶!
放築塾代誌著眼草根性、多元性,在台灣風起雲湧的年代,我們不想缺席。以建築人曾受的訓練、磨勵,矢志讓生活成為有趣的,成為一種心智活動,也成為志節!我們期待有雷同共識者的參與,一起努力;作伙打拼一片天!
FUNmatter 放築塾代誌
輕鬆學習建築。
思考、觀察、想像。
台灣正在一個轉折點上,這趨勢已進行了一段時日,你我他都不免在這段歷史的轉折洪流中浮沉、打轉,可以說我們正在寫歷史-用生命、生活在寫歷史! 既然參與了,是否我們能更積極的在洪流中多激起一些浪花,或許能多少扭轉或引導台灣走向較長久的治平之路!
因著網路及婉君,訊息的溝通異於往日的頻繁及快速,但人們對生活步調的渴望卻日益希望能緩下來過日子,這也就是為何各地民宿、旅遊景點等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將出來的最大原因了!
因此社會、文化關注的焦點不應再聚焦於金字塔頂端的菁英階層,而應該更關注基底的養成及「輕熟」的哺育與餵養,從自己腳旁、身邊關切起,因為就熟悉的領域提出針砭,可能較能切中病因或病根吧!
目前台灣建築相關的雜誌,不論是建築師雜誌、台灣建築雜誌,空間雜誌、室內、……,或已停刊的DIALOGUE,都是建築師或系所老師等的發表園地,各系所學生雖可能辦有系刊或畢業專刊,但大抵皆只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流傳,學生在成長的歲月中缺少能互動、學習、整合的平台。雖說目前臉書等網路視訊多如過江之鯽,但能深思且方便收藏咀嚼者又付之闕如!
回想當年求學歲月利用南返,刻意與同學遠赴台南成大、台中東海,課暇趕赴中壢中原等旁聽各校評圖。且曾至逢甲參加六校聯誼(至於淡江則曾因學生黨部訓練活動去住了幾天!),這些異校的經驗,都豐富了我的成長歷練與記憶!
放築塾代誌著眼草根性、多元性,在台灣風起雲湧的年代,我們不想缺席。以建築人曾受的訓練、磨勵,矢志讓生活成為有趣的,成為一種心智活動,也成為志節!我們期待有雷同共識者的參與,一起努力;作伙打拼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