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自上個世紀末起,詩壇陸續出現過幾種「世代」說,譬如羅青「第六代詩人」、林燿德「新世代詩人」、須文蔚「X世代詩人」皆在其列。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台灣各詩社組織之代表性、凝聚力和影響力皆大不如前,詩社的同仁性格已徹底被詩人的個體表現給取代,「世代說」至此又見新變。過往詩人會呼籲「世界太過寒冷」而有「集會結社之必要」,今日換成了電郵往返、網路聯繫、臉書相見,在往網路虛擬空間裡,詩社/詩刊的價值跟之前已完全不同。因此上個世紀尾聲如《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1986)與《畢業紀念冊──植物園六人詩選》(1998),這類「同屬一個世代」的詩社同仁詩選,幾不復見。但以參與詩人之性質(而非世代)為標準的詩選集則依然延續,如1996年由古添洪等八位詩人發起的「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自1997年至2007年間共出版了七冊詩選集,成員也增加到17位。他們有著教育養成、職業身分跟生存環境上的相似性;但在各個參與成員之間,仍是世代混雜,詩風大異。無論採取世代抑或性質作為區別,都是為了有助於理解歷來新詩之發展,俾利掌握詩潮走向與趨勢變化。
自1923年《臺灣民報》刊出施文𣏌中文詩作〈送林耕餘君隨江校長渡南洋〉,與1924年《台灣》刊出追風日文詩作〈詩の真似する〉(〈詩的模仿〉),至今恰滿百年。值此「台灣新詩一百年」的特殊時刻,不宜也不該只關注過往台灣新詩的輝煌,停留在捕捉歷來詩潮走向與主流詩風遞嬗。目光應該對準之處,是二十一世紀以降、迄今逾二十年間,逐漸成長茁壯的台灣最新世代。跟許多上世紀便開始寫作,早已取得文學史入場券的五、六年級詩人相較,《文訊》本次專輯只邀約七、八年級詩人執筆,他們是:林宇軒、廖亮羽、李蘋芬、李桂媚、楚狂、曹馭博、陳建男、蕭上晏、廖啟余與林佑霖。很期待這些一九八○至九○年代間出生的作者,未來能成為下個「台灣新詩一百年」的主將。
自上個世紀末起,詩壇陸續出現過幾種「世代」說,譬如羅青「第六代詩人」、林燿德「新世代詩人」、須文蔚「X世代詩人」皆在其列。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台灣各詩社組織之代表性、凝聚力和影響力皆大不如前,詩社的同仁性格已徹底被詩人的個體表現給取代,「世代說」至此又見新變。過往詩人會呼籲「世界太過寒冷」而有「集會結社之必要」,今日換成了電郵往返、網路聯繫、臉書相見,在往網路虛擬空間裡,詩社/詩刊的價值跟之前已完全不同。因此上個世紀尾聲如《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1986)與《畢業紀念冊──植物園六人詩選》(1998),這類「同屬一個世代」的詩社同仁詩選,幾不復見。但以參與詩人之性質(而非世代)為標準的詩選集則依然延續,如1996年由古添洪等八位詩人發起的「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自1997年至2007年間共出版了七冊詩選集,成員也增加到17位。他們有著教育養成、職業身分跟生存環境上的相似性;但在各個參與成員之間,仍是世代混雜,詩風大異。無論採取世代抑或性質作為區別,都是為了有助於理解歷來新詩之發展,俾利掌握詩潮走向與趨勢變化。
自1923年《臺灣民報》刊出施文𣏌中文詩作〈送林耕餘君隨江校長渡南洋〉,與1924年《台灣》刊出追風日文詩作〈詩の真似する〉(〈詩的模仿〉),至今恰滿百年。值此「台灣新詩一百年」的特殊時刻,不宜也不該只關注過往台灣新詩的輝煌,停留在捕捉歷來詩潮走向與主流詩風遞嬗。目光應該對準之處,是二十一世紀以降、迄今逾二十年間,逐漸成長茁壯的台灣最新世代。跟許多上世紀便開始寫作,早已取得文學史入場券的五、六年級詩人相較,《文訊》本次專輯只邀約七、八年級詩人執筆,他們是:林宇軒、廖亮羽、李蘋芬、李桂媚、楚狂、曹馭博、陳建男、蕭上晏、廖啟余與林佑霖。很期待這些一九八○至九○年代間出生的作者,未來能成為下個「台灣新詩一百年」的主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