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視窗外的身影——台灣藝術史中的「遺珠」
在記憶與發現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沿著眼前的路徑與線索,往下一個方向行去。因為需要參照,我們無可避免地沿著既有的線索,依循既定的路徑依賴。然而,是不是在不知不覺間造成了某種程度的遺忘與忽略?於是有待我們再次打開那在記憶宮殿中的某個抽屜,探尋曾經存在卻被遺忘的歷史。
在觀看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塞西莉亞.阿萊馬尼(Cecilia Alemani)的採訪時,她的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由於她將參展藝術家女性的比例,史無前例地推高至八到九成,以至於許多人質疑她策劃的雙年展是一個「女性的雙年展」。對此,阿萊馬尼表示從來沒有人稱過去127年超過九成以男性為主的展覽做「男性的雙年展」,只因那是過往的「常態」,但自己並無意在雙年展討論性別,而是希望給予這屆雙年展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觀。「藝術應該呈現我們所在的世界……,我們還是要反映歷史,反映曾在歷史的一部分、以及被排除在外的那些人。」如果藝術應當呈現世界,那麼焦點之外,不在我們狩獵、守備範圍的是什麼?這「視窗之外的身影」成為了誘發此次專題的契機。
從一個簡單的提問開始:「誰是你心目中台灣美術的遺珠?」專題首先邀請沈伯丞與陳懷恩老師進行對話。沈伯丞以阿里阿德涅的絲線為引,說明我們的歷史視野與視野之外,如何因為觀看視角的改變影響我們看到的面貌,進而影響書寫。循著絲線,陳懷恩將藝術史的建構脈絡與英雄榜情節乃至於台灣藝術史書寫中的根本連結,以一種詼諧幽默的方式娓娓道來。在第二部分中,我們採訪了陳貺怡、曾少千、林志明三位藝術史學者,以及趙素堅、施俊兆、陳泊文、紀嘉華四位不同年齡層的收藏家,請他們與我們分享對「遺珠」的選擇、思考、與觀看。無獨有偶地,眾人紛紛觸及到人物選擇外,關於藝術整體環境、畫廊、美術館、市場、藝術書寫與研究……等結構的交織與影響,於是讓我們對藝術與藝術史的建構,有了一個更鮮活、立體的影像。最終,高千惠老師對「出土與遺珠」概念的再思考,既可說是專題最初的提問,也可作為最後的再反思。於是,當我們打算再次建構台灣藝術史時,我們希望呈現、反映的世界究竟是什麼?值得我們細細思考。(企畫/朱貽安)
視窗外的身影——台灣藝術史中的「遺珠」
在記憶與發現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沿著眼前的路徑與線索,往下一個方向行去。因為需要參照,我們無可避免地沿著既有的線索,依循既定的路徑依賴。然而,是不是在不知不覺間造成了某種程度的遺忘與忽略?於是有待我們再次打開那在記憶宮殿中的某個抽屜,探尋曾經存在卻被遺忘的歷史。
在觀看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塞西莉亞.阿萊馬尼(Cecilia Alemani)的採訪時,她的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由於她將參展藝術家女性的比例,史無前例地推高至八到九成,以至於許多人質疑她策劃的雙年展是一個「女性的雙年展」。對此,阿萊馬尼表示從來沒有人稱過去127年超過九成以男性為主的展覽做「男性的雙年展」,只因那是過往的「常態」,但自己並無意在雙年展討論性別,而是希望給予這屆雙年展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觀。「藝術應該呈現我們所在的世界……,我們還是要反映歷史,反映曾在歷史的一部分、以及被排除在外的那些人。」如果藝術應當呈現世界,那麼焦點之外,不在我們狩獵、守備範圍的是什麼?這「視窗之外的身影」成為了誘發此次專題的契機。
從一個簡單的提問開始:「誰是你心目中台灣美術的遺珠?」專題首先邀請沈伯丞與陳懷恩老師進行對話。沈伯丞以阿里阿德涅的絲線為引,說明我們的歷史視野與視野之外,如何因為觀看視角的改變影響我們看到的面貌,進而影響書寫。循著絲線,陳懷恩將藝術史的建構脈絡與英雄榜情節乃至於台灣藝術史書寫中的根本連結,以一種詼諧幽默的方式娓娓道來。在第二部分中,我們採訪了陳貺怡、曾少千、林志明三位藝術史學者,以及趙素堅、施俊兆、陳泊文、紀嘉華四位不同年齡層的收藏家,請他們與我們分享對「遺珠」的選擇、思考、與觀看。無獨有偶地,眾人紛紛觸及到人物選擇外,關於藝術整體環境、畫廊、美術館、市場、藝術書寫與研究……等結構的交織與影響,於是讓我們對藝術與藝術史的建構,有了一個更鮮活、立體的影像。最終,高千惠老師對「出土與遺珠」概念的再思考,既可說是專題最初的提問,也可作為最後的再反思。於是,當我們打算再次建構台灣藝術史時,我們希望呈現、反映的世界究竟是什麼?值得我們細細思考。(企畫/朱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