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舉辦第一屆雲科盃——全國高中職實構築競賽,目的除希望連結技職體系動手做的教育精神,也選擇木材作為主要材料,除加工容易且因木材有固碳、可循環性的環保優勢,在多地震的台灣是值得推廣的工法,競賽歷經初選且對入選團隊給予施作建議與指導,再經實作構築競賽後由評審團隊選出優勝作品,會場實體展出並舉辦日本福井×台灣「低碳産業之木材新創事業木材保存技術研討會」及小型台日建材展,與國內產學界交流互動,非常值得關注。
廖偉立建築師《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XVI》一文從其觀察台灣是個浮動的島嶼,文化、社會與生態皆充滿著「雜木林」般的多樣性、混雜性、衝突性與流動性。他關注與反省,希望能以更開放的思維超越傳統與地域,並回應時代新的需求與精神。圖文也逸出本島,思索馬祖的演藝廳及中正堂修復再利用的可能與方向。
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y)在1986年話是"less is a bore",當年酢為後現代的旗手,為後現代的旗手,他曾大力抨擊晚期現代建築的枯燥與過分簡單。20年後在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誕辰100週年之時,文丘里自己做了翻案文章。旅美建築碩士蔡翰寧撰《極簡下的複雜與矛盾?重譯密斯與西格拉姆大廈》一文解析西格拉姆大廈從環境對應到細部經營的細微精準,辨明密斯的及簡從不簡單(Non-straightforward)。而是在建築學中經歷過複雜曲折,而最終抵達的「極簡」。
魚夫本期寫《勾起歲月記憶的建築氛圍》,除比較日本與台灣警察駐在所的差異外,多述及其童年隨父就任輾轉多地的童年空間記憶,近年各地陸續整建完成各類型日治時期建築,填補了日治50年期間的文資及實體空間記憶。
美術編輯邑思書寫父、母家族在斗六久安里(舊稱九老爺)此一庄落落地生根,父系、母系家族均因都市化北漂,致令老家頹敗衰微,終在舅舅向文化部申請「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讓70年紅磚建築老宅保存再生有了新的生機與展望,家族成員甚至投入工法的研習與傳承,文字承載家族情感,綿密溫馨。
建築人魏廷羽《小城故事多——兩朝老鎮土庫》一文介紹位於雲林正中心位置的土庫,自古以來便是南來北往的陸運重鎮,其市區範圍包含了塗庫與過港,也就是今日的土庫與越港,早年2個村落被寬廣湖澤分隔,依古地圖看應是河道氾濫後所殘餘的埤塘,但早年卻需泛舟往來。土庫在日治時期於1903年於大同路、中山路匯聚的順天宮前方興建純木造的順天市場,而後又於對面興建RC造的店屋建築,其後土庫躲過方塊市街的市區改正,而今幸運地保有廟埕、市集合一的廣場,值得探索一遊。
111年台灣專技建築師設計考試題目:市場複合社區福祉會館,巧合的與20年前91年專技建築師敷地考試題目完全一致,只是當年題目設定在鄉鎮邊緣,基地大,需求量體小;而111年設計題目設定在混雜的市區,基地小、用途需求量體大,然而其回應方式殊無二致。爰整理這20年來的專技設計、敷地考題,並條列如何可單純解題回應,因文長將分上、 下兩期刊出。
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舉辦第一屆雲科盃——全國高中職實構築競賽,目的除希望連結技職體系動手做的教育精神,也選擇木材作為主要材料,除加工容易且因木材有固碳、可循環性的環保優勢,在多地震的台灣是值得推廣的工法,競賽歷經初選且對入選團隊給予施作建議與指導,再經實作構築競賽後由評審團隊選出優勝作品,會場實體展出並舉辦日本福井×台灣「低碳産業之木材新創事業木材保存技術研討會」及小型台日建材展,與國內產學界交流互動,非常值得關注。
廖偉立建築師《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XVI》一文從其觀察台灣是個浮動的島嶼,文化、社會與生態皆充滿著「雜木林」般的多樣性、混雜性、衝突性與流動性。他關注與反省,希望能以更開放的思維超越傳統與地域,並回應時代新的需求與精神。圖文也逸出本島,思索馬祖的演藝廳及中正堂修復再利用的可能與方向。
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y)在1986年話是"less is a bore",當年酢為後現代的旗手,為後現代的旗手,他曾大力抨擊晚期現代建築的枯燥與過分簡單。20年後在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誕辰100週年之時,文丘里自己做了翻案文章。旅美建築碩士蔡翰寧撰《極簡下的複雜與矛盾?重譯密斯與西格拉姆大廈》一文解析西格拉姆大廈從環境對應到細部經營的細微精準,辨明密斯的及簡從不簡單(Non-straightforward)。而是在建築學中經歷過複雜曲折,而最終抵達的「極簡」。
魚夫本期寫《勾起歲月記憶的建築氛圍》,除比較日本與台灣警察駐在所的差異外,多述及其童年隨父就任輾轉多地的童年空間記憶,近年各地陸續整建完成各類型日治時期建築,填補了日治50年期間的文資及實體空間記憶。
美術編輯邑思書寫父、母家族在斗六久安里(舊稱九老爺)此一庄落落地生根,父系、母系家族均因都市化北漂,致令老家頹敗衰微,終在舅舅向文化部申請「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讓70年紅磚建築老宅保存再生有了新的生機與展望,家族成員甚至投入工法的研習與傳承,文字承載家族情感,綿密溫馨。
建築人魏廷羽《小城故事多——兩朝老鎮土庫》一文介紹位於雲林正中心位置的土庫,自古以來便是南來北往的陸運重鎮,其市區範圍包含了塗庫與過港,也就是今日的土庫與越港,早年2個村落被寬廣湖澤分隔,依古地圖看應是河道氾濫後所殘餘的埤塘,但早年卻需泛舟往來。土庫在日治時期於1903年於大同路、中山路匯聚的順天宮前方興建純木造的順天市場,而後又於對面興建RC造的店屋建築,其後土庫躲過方塊市街的市區改正,而今幸運地保有廟埕、市集合一的廣場,值得探索一遊。
111年台灣專技建築師設計考試題目:市場複合社區福祉會館,巧合的與20年前91年專技建築師敷地考試題目完全一致,只是當年題目設定在鄉鎮邊緣,基地大,需求量體小;而111年設計題目設定在混雜的市區,基地小、用途需求量體大,然而其回應方式殊無二致。爰整理這20年來的專技設計、敷地考題,並條列如何可單純解題回應,因文長將分上、 下兩期刊出。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FUNmatter 放築塾代誌
輕鬆學習建築。
思考、觀察、想像。
台灣正在一個轉折點上,這趨勢已進行了一段時日,你我他都不免在這段歷史的轉折洪流中浮沉、打轉,可以說我們正在寫歷史-用生命、生活在寫歷史! 既然參與了,是否我們能更積極的在洪流中多激起一些浪花,或許能多少扭轉或引導台灣走向較長久的治平之路!
因著網路及婉君,訊息的溝通異於往日的頻繁及快速,但人們對生活步調的渴望卻日益希望能緩下來過日子,這也就是為何各地民宿、旅遊景點等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將出來的最大原因了!
因此社會、文化關注的焦點不應再聚焦於金字塔頂端的菁英階層,而應該更關注基底的養成及「輕熟」的哺育與餵養,從自己腳旁、身邊關切起,因為就熟悉的領域提出針砭,可能較能切中病因或病根吧!
目前台灣建築相關的雜誌,不論是建築師雜誌、台灣建築雜誌,空間雜誌、室內、……,或已停刊的DIALOGUE,都是建築師或系所老師等的發表園地,各系所學生雖可能辦有系刊或畢業專刊,但大抵皆只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流傳,學生在成長的歲月中缺少能互動、學習、整合的平台。雖說目前臉書等網路視訊多如過江之鯽,但能深思且方便收藏咀嚼者又付之闕如!
回想當年求學歲月利用南返,刻意與同學遠赴台南成大、台中東海,課暇趕赴中壢中原等旁聽各校評圖。且曾至逢甲參加六校聯誼(至於淡江則曾因學生黨部訓練活動去住了幾天!),這些異校的經驗,都豐富了我的成長歷練與記憶!
放築塾代誌著眼草根性、多元性,在台灣風起雲湧的年代,我們不想缺席。以建築人曾受的訓練、磨勵,矢志讓生活成為有趣的,成為一種心智活動,也成為志節!我們期待有雷同共識者的參與,一起努力;作伙打拼一片天!
FUNmatter 放築塾代誌
輕鬆學習建築。
思考、觀察、想像。
台灣正在一個轉折點上,這趨勢已進行了一段時日,你我他都不免在這段歷史的轉折洪流中浮沉、打轉,可以說我們正在寫歷史-用生命、生活在寫歷史! 既然參與了,是否我們能更積極的在洪流中多激起一些浪花,或許能多少扭轉或引導台灣走向較長久的治平之路!
因著網路及婉君,訊息的溝通異於往日的頻繁及快速,但人們對生活步調的渴望卻日益希望能緩下來過日子,這也就是為何各地民宿、旅遊景點等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將出來的最大原因了!
因此社會、文化關注的焦點不應再聚焦於金字塔頂端的菁英階層,而應該更關注基底的養成及「輕熟」的哺育與餵養,從自己腳旁、身邊關切起,因為就熟悉的領域提出針砭,可能較能切中病因或病根吧!
目前台灣建築相關的雜誌,不論是建築師雜誌、台灣建築雜誌,空間雜誌、室內、……,或已停刊的DIALOGUE,都是建築師或系所老師等的發表園地,各系所學生雖可能辦有系刊或畢業專刊,但大抵皆只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流傳,學生在成長的歲月中缺少能互動、學習、整合的平台。雖說目前臉書等網路視訊多如過江之鯽,但能深思且方便收藏咀嚼者又付之闕如!
回想當年求學歲月利用南返,刻意與同學遠赴台南成大、台中東海,課暇趕赴中壢中原等旁聽各校評圖。且曾至逢甲參加六校聯誼(至於淡江則曾因學生黨部訓練活動去住了幾天!),這些異校的經驗,都豐富了我的成長歷練與記憶!
放築塾代誌著眼草根性、多元性,在台灣風起雲湧的年代,我們不想缺席。以建築人曾受的訓練、磨勵,矢志讓生活成為有趣的,成為一種心智活動,也成為志節!我們期待有雷同共識者的參與,一起努力;作伙打拼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