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446期]:參詳 翻生 湊陣 當代客家文藝沙龍

點閱:6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22.12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212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客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客委會)的成立與運作,緊密聯繫於1988年底的還我母語運動。還我母語運動訴求政府解除廣電法對地方語言的排斥,賦予客語平等地位,使其能進入民主時代的公共傳播與語文教育。其時,台灣正要迎入全球化時代,客家的文化棲地面臨更嚴峻的流失危機。接著全島路網、有線電視、連鎖商業與網際網路的普及,嚴重侵蝕客語的日常功能。有識之士正要挽回客家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壓抑與失落,更全面的後現代性挑戰紛至沓來。
2001年客委會成立後仍得按部就班地立法建制,使客家工作獲得更完整的法規支撐、更穩固的預算支持與更周延的行政協助。於是我們有了講客語的電視台與電台,公共運具上的客語播放讓國人至少熟悉四縣腔,學生可以更有系統地修習客語、研究客家,社團組織者與文藝創作者得以更有計畫地推動從傳統祭儀、文化保存、社造、文創,乃至當代藝術的各類客家工作;這是20年來客委會與客家各界的重大成就。
若抬高眼界,我們將發現客家人對生存危機的回應,或對於自身價值的審視,常常處於當代社會的前線。以農耕為基底的客家文化面對快速開放多元的當代社會,艱辛難免,但在重視知識、教養與開創性的傳統中,培育出的客家工作者不會只是被動地自我調適,他們提出的問題意識與方法論,往往具有超越性。且不論近、現代革命風潮中的客家身影,一九八○年代以來,客家人廣泛參與了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餘波漫溢,漸而影響了他們在流行音樂、藝術、戲劇、建築、歷史與人文研究、語言研究與教育等方面的實踐趨向。「參詳.當代客家文藝沙龍」之策畫,即試圖比肩客家文化的前線工作者,邀請他們回顧歷程、分析視野,分享心得。
通過十位召集人、42場論壇、33位第一線工作者長達十個多月,前所未有的廣泛「參詳」,我們不僅努力呈現客家工作的重要面向,更重要的是開展當代觀點,進而深刻思辨。希望能為有志於客家的組織者、創作者、研究者與行政工作者提供多方的參考與指南,正是客委會與我們的希冀。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
  • 特稿 「圓球體的反思視域―中國古典詩學詮釋視域轉向的可能」座談側記
  • 我們的文學夢 在命運之途書寫―賴鈺婷的文學夢
  •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