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330期]:通往知識的寶庫 : 走訪私立公共圖書館

點閱:1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13.04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212

附註:月刊

本期封面故事
通往知識的寶庫──走訪私立公共圖書館
血淚如《雨》:鍾理和在台灣的第一本書
漢字象形:雨字上半如「天」,下半為「水滴」。作為1950年代末端台灣文學出版一部書名,它也形象地呈現本土作家在文壇邊緣的艱難處境,顯影一個文學寫作者的滴滴血淚。
《雨》1960年秋付印,是鍾理和在台灣第一部出版品,可惜作者未能親見。熟悉鍾理和生平的人皆知,這位「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在生命最後一刻,正抱病修訂中篇小說〈雨〉,期望趕上副刊連載。然而他終於倒在稿紙上咯血身亡,日期是:1960年8月4日,原稿上至今留著作家斑斑血跡。……
圖書館是一座知識的寶庫,提供人們品味書香、拓展心靈的空間,也是匯聚與傳遞各類資訊的場所。其中,私立公共圖書館的成立尤為難得,他們以私人、民間團體、企業或是基金會的名義,提供人力、場地與設備,蒐集購買各類圖書館藏,開放給一般大眾使用,藉以達到知識普及與教育推廣。除了書籍的借閱服務之外,也充分運用館內資源,舉行各種展覽、讀書會、演講座談等活動,拉近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本期專題即介紹具特色及影響力的私立公共圖書館,並邀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陳昭珍撰文探討台灣公共圖書館的發展脈絡。同時因逢四月份兒童節,特邀謝鴻文執筆介紹林鍾隆紀念館,不但是台灣第一間兒童文學作家紀念館,也兼具收藏兒童文學圖書的功能。
精采內容
〈封面故事〉鍾理和《雨》 ◎應鳳凰
〈人文關懷〉
美麗島的玉蘭花──陳秀喜的人生與詩作  ◎向陽
機器複製的時代  ◎廖志峰
當家做主 置產受挫 ◎莊永明
當「藤野先生」遇見民族主義  ◎黃英哲
〈談文論藝〉
讀60年代的季季 ◎張雪媃
善者:星雲大師 ◎劉長樂
〈人物春秋〉
〈資深作家〉藉筆抒懷,以筆築橋:簡宛  
〈作家行止〉少年小說創作推手:李儀婷
〈懷念作家〉李政乃  ‧顏元叔
〈我們的文學夢〉詩與小說的對話 ◎向陽‧方梓
〈台德文學交流合作計畫〉陳克華、賴香吟駐德筆記 
〈本期專題〉通往知識的寶庫──走訪私立公共圖書館 
〈綜論〉
民眾的知識空間:公共圖書館◎陳昭珍
〈圖書館簡介〉
中國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國泰文教基金會霖園圖書館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中華飲食圖書館‧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圖書室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史料中心‧貓頭鷹圖書館
欣榮紀念圖書館暨玉蘭文化會館‧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兒童文學的家
林鍾隆紀念館
閱讀之國的聖誕老人:曼古埃爾
〈銀光副刊〉
〈詩〉涂靜怡  ◎岩上◎金劍◎沙白  ◎鍾鼎文◎張孟三◎謝輝煌◎苴 
〈散文〉鍾麗珠◎張放  ◎傅林統◎愚庸笨◎康原  ◎向明◎楊小雲
〈紀州庵手記〉看見幸福在這裡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
  • 血淚如《雨》──鍾理和在台灣的第一本書
  • 「我們的文學夢」特輯 Feature Story 詩與小說的對話
  • 「文學因緣」特輯 Feature Story 文學救我,少些苦難
  • 紀州庵手記 Kishuan Events 看見幸福在這裡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