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花 [2023年03-04月號 第102期]:春田花花

點閱:1

並列題名:Fleurs des lettres

作者:《字花》編輯室編輯

出版年:2023.03-04

出版社:水煮魚文化出版 春華代理發行有限公司發行

出版地:香港

格式:PDF,JPG

頁數:176

附註:雙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賣點:
● 以本土種植為專題,展示專屬於香港的新田園詩,向我們身邊的農人採集耕耘故事,讓文藝介入泥土,灌溉文字之花,以澄明的意志迎接春天。
● 訪問獨立音樂人盧巧音,由作家林喜兒執筆,見證她由舞台走到跑道,堅持與平淡如何為她帶來力量。

內容簡介:
田園,聽起來浪漫,但要堅持,在「晨興理荒穢」之餘,面對「草盛豆苗稀」,怎樣仍能維持生計,和對某種生活方式的信念?──關天林〈新田園詩〉

精彩內容包括:
專題「春田花花」
• 一年之計在於春,更在於種。《字花》編輯室整理出一份專屬於香港的「農曆」,身邊俯拾即是的蔬果是何時下種,多久能收成,數數日曆便知道。俞若玫寫下與暮眼蝶前往鄉間務農的旅程,感受泥土的溫熱與沉默。
• 「你種乜野」先有復耕者聯盟分享「跑數」的耕田日常、Mis' Garden的阿鏡如何在荔枝窩田地之上連結鄰里,後有鄉騲習作的Rebecca帶來本土醃漬物的香氣與故事,以及香港遺菇的Russell適應種菇戰場之道。李文靜、陳康濤、池荒懸、李夏昵則以詩回應種子發芽之音。
• 有種植民呈現出香港農夫的獨特智慧,周思中記錄荷蘭豆苦戰鳥兒,淮遠講述移植牛油果七年的甘苦,小青定期為心田除草之必要。而隨龍子維走進與梅窩結緣的果園時,才明白「香港製作」的情懷所在。

專欄及起格
• 三位居台女作家,游靜、曹疏影、梁莉姿帶來各異其趣的專欄。曹疏影今期遊走於太子的大街小巷,游靜《短毒》繼續刻畫病毒、身體與制度的交纏。
• 何福仁以〈如果〉及〈梧桐〉為題,寫下兩首花草箋,還有馬尼尼為與一眾詩人作家帶來風格各異的作品。周天派一眾學生則以〈可不可以不說〉的集體即興創作紀念西西與管管。
• 解像今期以香港電影為題,邀請到朗天、陳子雲、蔡倩怡剖析港產片復興之勢,在看得見的影像與看不見的真實之間,探討當中的隱憂與展望。

《花字》
• 除了跟隨西西走訪紐曼街頭,也不能錯過東京那所〈光之圖書館〉。
• 土尋香訪問藍染品牌瑪朱森林,帶著不同深淺之藍紮根坪洲小島,只為借助這門傳統工藝及自然的力量,為香港染出無盡可能性。
• 跨界專欄倚音邀來詩人池荒懸、音樂家Tomii Chan及畫家高立,合奏出一段奇幻旅程。
• 五格漫畫的插畫家Tiny Stringer Charlotte與藝術家Pim Ng,以「無風之景」及「希望的降臨」為題,顛覆讀者對日常的想像。
• 更多精彩內容包括:陳嘉銘談流行曲對古老情愛的想像、謝傲霜借「紙巾」透視港台兩地差異、何阿嵐寫西班牙導演路易斯柏天奴……

過去三年因疫症令世界像是停擺,拍攝暫停演唱會改期,跑步的人卻跑得更多更遠,就是沒法停下來。「我們便戴著口罩跑步,即使很辛苦也照舊跑,心肺更會強大一點。而且那時大家也沒有工作,與其甚麼都不做不如多跑一點,我跟老公差不多每一天都跑,跑得更多。」——自由身,或正午十公里的日常——訪盧巧音
雜誌簡介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 啟首語/關天林
  • 短毒 (三)無關痛養/游靜
  • 香港偏偏見 在太子過一條街/曹疏影
  • 大商場 E(s)lite/梁莉姿
  • 特稿 光之圖書館/陳芳
  • 倚音 池荒懸 X tomii X 高立
  • 特稿 紐曼行/西西
  • 土沉香 與自然有染──在坪洲農莊訪本地藍染品牌瑪朱森林/劉平
  • 出場敘 盧巧音 自由身,或正午十公里的日常/林喜兒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