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451期]:不息的文學旗鼓 海外華文社團、學校與副刊

點閱:3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23.05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208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海外華文文學」、「世界華文文學」、「華語語系文學」……這些乍看十分接近、實則觀念有別的名稱,背後都有各自的權勢/詮釋脈絡,也被運用於各自的學術乃至創作社群,錯雜混用之機率甚微。20年前,「世界華文文學」成了一門新興課程的名稱,「海外華文文學」一詞開始被棄用;近幾年來,則是「世界華文文學」一詞遭到棄用,而「華語語系文學」始終是重要的討論議題。
會有如此變化,一方面說明了學術社群對概念界定與發言位置的持續反思,一方面也看得出晚近在臺灣談「海外華文文學」或「世界華文文學」,必定會面臨那種勢不可為、自以為「內」的尷尬。往昔能夠倡言劃分海內/外、中文/華文的那個「臺灣文壇」,今日跟所謂的海外華文或世界華文之間已經越走越遠,影響力跟發言權當然也遠不如前。
為了便利一般讀者理解與辨識,本期專題還是採用海外華文四字,並將專題名稱訂為「不息的文學旗鼓──海外華文社團、學校與副刊」。後三者與「華文寫作」的養成環境或發表空間關係密切,可以說它們都是「在寫作之外」的周邊重要存在。這次專題欲探討的,不是各國或各地在華文創作上的高下優劣,而是欲藉此良機跟讀者一起思考:到2023年了,這些重要「周邊」發生過什麼變化?「寫作之外」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到「寫作(本身及其條件)」?
海外華人向來有「三寶」之說,指的是華人社團、華文學校、華文報刊三者。長期以來,透過各地社團組織、教育單位、大眾媒體間的相互影響,促成了海外華人社群凝聚與文化傳承維繫。本次專題設計則聚焦在文學層面,關注海外華文社團、學校、副刊與文學創作間的關係,介紹它們的發展、現況與面臨困境,兼及探討正體跟簡體中文間的競合,和世代差異、移居先後、數位能力高低等因素帶來的衝擊。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
  • ︱與TSO有約︱渴望與動力―布拉姆斯《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作家關懷列車︱八十聚,耄耋守――他們還在文學路上
  • ︱我們的文學夢︱花園老人與古墓女孩――楊翠的文學田土
  • ︱特別報導︱換我心為你心――「人人可寫傳記」講座紀實
  • 大陸有關華文文學研究動態
  •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