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第110期]:建築展覽/展覽建築

點閱:1

並列題名: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作者:褚瑞基主編

出版年:2023.04

出版社:臺灣建築學會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60

附註:原刊名: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發行至第63期(民100年7月)止 ; 自民100年10月起改為現刊名, 期數繼續

本期內容簡介

主編的話

美國建築師范裘利所著後現代主義建築論述的巨著《複雜與矛盾》,試圖解釋建築的本質: 建築是一種媒體;他說西方世界的教堂,其立面的雕刻裝飾根本就是一本宣揚基督福音的書籍。類似的中國廟宇、印度教神殿也都無不在一群人們的戮力下,以世代的努力將建築的彩繪、雕飾、圖樣當成傳播教化、寫下有關宇宙奧秘以及人間倫理的「著作」。

大文豪雨果曾經寫下「這個殺了那個」( 紙張殺了建築),這感嘆聲由19世紀中後期傳誦開;的確,建築作為歷史代言人腳色的沒落,確實令人不捨及遺憾,但也揭示了建築的新頁章。一些出生於國家主義、城市資本主義世代的現代建築師們,在19世紀末期已經非常了解他們的建築不再會是皇權、神權的代理人,而成為國家價值或是商業利益的宣傳物。此時,紙張 – 報紙、雜誌、廣告宣傳物及無數書籍中的內頁,將一幅幅建築的圖冊、畫版的美麗圖樣,擴散到全世界的圖書館及書局。

建築更令人驚訝的媒體效應發生在展覽會場;自1851年倫敦水晶宮而下,無數的展覽在各地輪流辦理;建築在這一種更加動態的媒體場域中彰顯價值的論述,並將建築師的業主帶向中產階級。於是建築和媒體、建築和展覽的雙生關係更加密切,也帶出了一種新的認知。

1923年的包浩斯,在學校成立的第四年舉辦了教學展,其中由老師及學生共創的建築、家具、設備、織品出現在一棟角之屋(haus am horn)中,呈現包浩斯教育的視野。1930年,當美國學生幾乎不知道包浩斯時,哈佛大學大學部學會自辦了一場「包浩斯展」,驚艷學生,也迫使系所高層願意進行課程改革。1929年MoMA成立,Alfred Barr, Jr.(實年27歲)成為第一任館長;他在1927年和後來的大建築師菲利浦強生(Philip Johnson)兩人曾到包浩斯見習,也被包浩斯教育震驚到。1932年,Alfred Barr在MoMA辦了「現代建築展」,於是現代的建築、現代的建築教育,開始成為美國文化界的新眼界。

「建築展覽、展覽建築」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時代現象;建築本質上就不是一個秘密的物質表徵,它總是我們生活以及環境的一部分。當代建築絕不可能脫離被公共化的過程,於是各種新科技及媒體策略,總伴隨建築創作,成為當代建築文化的倒影。

感謝客座總編謝宗哲博士接受我的邀請,主持了這一期雜誌內容的專稿邀約及論述書寫;台灣自1990年代初起進入了正式專業建築策展的年代,許多有趣的觀點值得被提起;而當展望未來建築文化的發展,我們也常可透過展覽作為一種文化學習的窗口,例如即將又要開展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雜誌簡介
 
有人認為台灣民眾普遍缺乏對建築品質的專注與認知,而導致了粗糙的建築景觀,又由於粗糙的建築景觀使然,建築相關的題材也似乎因此缺乏報導的誘因,縱偶有仗義執言之士,不吝使出自己的研究或觀點,也可能常常會在其他媒體的零星篇幅上落成個散兵游勇。
編輯室認為,台灣正值從傳統資本決定產業價值的概念,進化到以知識、創意為產業價值導向的轉型期,實在需要更多'建築報導'的環節,一方面專心地提供足夠 篇幅的報導空間,一方面更為優質環境意識的提昇推波助瀾。而建築相關的呈現題材是包羅萬象、精采豐富的,不論是文字或設計作品,都是提昇大眾對於空間品質 和環境意識的利器。
建築學會的會刊雜誌、網站與<建‧築‧網‧訊>正是當前台灣建築報導的一個環節,也欲積極呈現一番豐富的內容樣貌。若提升到教育層次的觀點,學會推廣學術 的宗旨背後更大的意義其實就是必須以好的建築示範負起教育社會大眾的責任,尤其建築系學生更是首要的教育對象;再提昇到國際的視野,台灣建築界需要更高的 能見度與國際競爭力,而這些必定要從廣大群眾的環境意識提昇開始紮根。
我們期待以您的專業和地位為建築學子打開更寬闊視野,並增強會刊雜誌的重要性 ,也讓您的作品和姓名在標誌於會刊封面的同時,成為台灣當代建築活動 或思考的鮮明印記。
  • 主編的話
  • 下期預告 在世界的台灣 / 在台灣的世界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