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21世紀音樂教育的時代脈動
The Pulse of Time in 21st Century Music Education
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正處於VUCA 時代,易變(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狀態充斥,當代教育議題與生活世界之疆界益加模糊⋯⋯。但如何將VUCA的變動性轉化為比爾.喬治(Bill George)提出VUCA2.0的正面訊息 — 願景(Vision)、溝通了解(Understanding)、勇氣(Courage)、適應(Adaptability)(引自李盈穎,2021),有待吾人深刻思考。
音樂,源自生活更回歸生活,強調聲音本質也能觸動情感與想像,可透過技能展現也能藉由聆賞參與,具有多元的藝術與美感價值。面對VUCA各種疆界模糊的現象,音樂教育應該被賦予什麼樣的風貌呢?實有探究之必要。本期以〈21世紀音樂教育的時代脈動〉為焦點話題,勾勒出現今及未來可能對音樂教育有深遠影響的現象。
文章娓娓道來,帶我們進入音樂的不同疆界:國家教育研究院洪詠善研究員以〈聽∼大海的呼喚:美感教育與SDGs的相遇〉為題,闡述與回應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音樂跨域教學實踐案例,以永續發展目標中「海洋生態系的永續發展」來敘說其與自身、教學和研究的故事,提出音樂教育之美感價值與公共性。台北市立大學音樂學系紀雅真助理教授撰文〈有聽也有懂:國小雙語音樂教學的知與行〉,由CLIL教學模式之內涵談起,並依據教學現場觀察到之現象,提出雙語音樂教學與設計的策略,為許多聞雙語教學色變的現場音樂教師解燃眉之急。當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相遇又會是什麼樣態?鏡頭轉到一所南部國小,國
立屏東大學音樂學系鄭愷雯助理教授之〈用音樂共創記憶的美好時光〉,自然融合自己多年在音樂治療中的訓練和臨床實務的知識與技能,並將其應用於學校音樂教育與教學實務,分享這些寶貴的記憶與過程是如何深化她在音樂研究、音樂教育和音樂治療專業中的剖析、思考和理解。自媒體以及後疫情時代為音樂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陳虹百助理教授撰文〈刷一排火箭漢堡和愛心:音樂教學直播主養成術〉,導因於她見證直播世代的展開,故開始思索音樂教學傳播的新型態;文中分享其規劃並執行社群媒體音樂互動直播課程之經驗以及實作心得。最後,在「素養」一詞被喊得震天價響之際,本策劃人以〈音樂素養與教學的二三事〉為本期策劃進行結語,期待更多友善及有效益的音樂素養育成環境以及觀念的推升,文中闡述文獻中與素養、音樂素養內涵以及音樂素養教學有關的論點,期能在十二年國教倡議核心素養之際,為新世代的音樂教育提出自己一方的觀點。
本期五篇文章有的將音樂教育的場景拉到世界,有的放眼台灣;關注音樂的本質,也關注音樂的應用與功效;提及正規體制內的音樂教學新樣態,也提及社會音樂教育之多元樣態;以學校學童為對象,也含括大專校院音樂師資生等各種不同需求⋯⋯。如果「變,是唯一的不變」,那二十一世紀音樂教育從業人員,更要思索音樂教育中不變的應該是什麼,可變的又是什麼, 方能穩穩掌舵,正向前行。
21世紀音樂教育的時代脈動
The Pulse of Time in 21st Century Music Education
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正處於VUCA 時代,易變(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狀態充斥,當代教育議題與生活世界之疆界益加模糊⋯⋯。但如何將VUCA的變動性轉化為比爾.喬治(Bill George)提出VUCA2.0的正面訊息 — 願景(Vision)、溝通了解(Understanding)、勇氣(Courage)、適應(Adaptability)(引自李盈穎,2021),有待吾人深刻思考。
音樂,源自生活更回歸生活,強調聲音本質也能觸動情感與想像,可透過技能展現也能藉由聆賞參與,具有多元的藝術與美感價值。面對VUCA各種疆界模糊的現象,音樂教育應該被賦予什麼樣的風貌呢?實有探究之必要。本期以〈21世紀音樂教育的時代脈動〉為焦點話題,勾勒出現今及未來可能對音樂教育有深遠影響的現象。
文章娓娓道來,帶我們進入音樂的不同疆界:國家教育研究院洪詠善研究員以〈聽∼大海的呼喚:美感教育與SDGs的相遇〉為題,闡述與回應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音樂跨域教學實踐案例,以永續發展目標中「海洋生態系的永續發展」來敘說其與自身、教學和研究的故事,提出音樂教育之美感價值與公共性。台北市立大學音樂學系紀雅真助理教授撰文〈有聽也有懂:國小雙語音樂教學的知與行〉,由CLIL教學模式之內涵談起,並依據教學現場觀察到之現象,提出雙語音樂教學與設計的策略,為許多聞雙語教學色變的現場音樂教師解燃眉之急。當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相遇又會是什麼樣態?鏡頭轉到一所南部國小,國
立屏東大學音樂學系鄭愷雯助理教授之〈用音樂共創記憶的美好時光〉,自然融合自己多年在音樂治療中的訓練和臨床實務的知識與技能,並將其應用於學校音樂教育與教學實務,分享這些寶貴的記憶與過程是如何深化她在音樂研究、音樂教育和音樂治療專業中的剖析、思考和理解。自媒體以及後疫情時代為音樂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陳虹百助理教授撰文〈刷一排火箭漢堡和愛心:音樂教學直播主養成術〉,導因於她見證直播世代的展開,故開始思索音樂教學傳播的新型態;文中分享其規劃並執行社群媒體音樂互動直播課程之經驗以及實作心得。最後,在「素養」一詞被喊得震天價響之際,本策劃人以〈音樂素養與教學的二三事〉為本期策劃進行結語,期待更多友善及有效益的音樂素養育成環境以及觀念的推升,文中闡述文獻中與素養、音樂素養內涵以及音樂素養教學有關的論點,期能在十二年國教倡議核心素養之際,為新世代的音樂教育提出自己一方的觀點。
本期五篇文章有的將音樂教育的場景拉到世界,有的放眼台灣;關注音樂的本質,也關注音樂的應用與功效;提及正規體制內的音樂教學新樣態,也提及社會音樂教育之多元樣態;以學校學童為對象,也含括大專校院音樂師資生等各種不同需求⋯⋯。如果「變,是唯一的不變」,那二十一世紀音樂教育從業人員,更要思索音樂教育中不變的應該是什麼,可變的又是什麼, 方能穩穩掌舵,正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