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冰果製作所
記憶中總有一碗冰,陪伴我們度過逝去的流年。早期農村社會裡,在日頭正晒時飲一大勺粉粿冰,是莊稼人務農時最幸福的中場休息;青春歲月中,和心上人共食一碗蜜豆冰,入口清涼正好替羞怯微燙的雙頰降溫……翻開一幀幀回憶,冰必定不會缺席。
而在眾多需要製冰技術的冰品中,與臺灣人相伴最久的冰種,莫過於剉冰了。要探詢冰的身世,得先從源頭開始說起,一塊塊晶瑩透亮的角冰誕生於製冰廠,從冷凍、分切到包裝,每個環節都大有學問。它們被運冰車載送至各地的冰菓室,剉冰機將冰刨成一座座白皚皚的小山丘,其上妝點的是夏季農人辛勤的果實:果肉厚實、渾圓晶亮的玉荷包荔枝,散發甜香、口感細緻的愛文芒果,還有必須深入屏東滿州才能嘗到的大果藤榕,嫩滑軟彈、滋味清新又難忘。
從清冰、配料到吃冰場所,拆解一碗冰,才知曉它看似簡單,其實有眾多眉眉角角,並早已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代過去,隨著人們的口味愛好和市場趨勢變化,冰品也發展出多元樣貌──但就如同剉冰一般,只要喜歡、好吃,將美好的元素一層一層淋上,便能澆出屬於臺灣的食冰文化。
封面故事
■冰果製作所
記憶中總有一碗冰,陪伴我們度過逝去的流年。早期農村社會裡,在日頭正晒時飲一大勺粉粿冰,是莊稼人務農時最幸福的中場休息;青春歲月中,和心上人共食一碗蜜豆冰,入口清涼正好替羞怯微燙的雙頰降溫……翻開一幀幀回憶,冰必定不會缺席。
而在眾多需要製冰技術的冰品中,與臺灣人相伴最久的冰種,莫過於剉冰了。要探詢冰的身世,得先從源頭開始說起,一塊塊晶瑩透亮的角冰誕生於製冰廠,從冷凍、分切到包裝,每個環節都大有學問。它們被運冰車載送至各地的冰菓室,剉冰機將冰刨成一座座白皚皚的小山丘,其上妝點的是夏季農人辛勤的果實:果肉厚實、渾圓晶亮的玉荷包荔枝,散發甜香、口感細緻的愛文芒果,還有必須深入屏東滿州才能嘗到的大果藤榕,嫩滑軟彈、滋味清新又難忘。
從清冰、配料到吃冰場所,拆解一碗冰,才知曉它看似簡單,其實有眾多眉眉角角,並早已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代過去,隨著人們的口味愛好和市場趨勢變化,冰品也發展出多元樣貌──但就如同剉冰一般,只要喜歡、好吃,將美好的元素一層一層淋上,便能澆出屬於臺灣的食冰文化。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豐年社於民國80年發行《鄉間小路》月刊,以生活雜誌的型態,
讓本土農業走進每一個家庭之中;因為農業除了追求經濟性生產之外,
有必要讓農業外的人,認識不同價值觀念的生活型態。
《鄉間小路》一路抱持著 If you eat, you are involved in agriculture.的理念,以軟性為訴求,以趣味性與感性為賣點,以節令蔬果、養生保健、環境生態、生活園藝及鄉村旅遊為主要內容,向消費者推薦高品質的三生農業,表現農村的活力、自然與尊嚴;讓農業與生活結合,讓城鄉更為親近。
《鄉間小路》關心日常生活,報導依節氣生產的食材,蒐集圍繞在餐桌旁的隨意言談和深刻記憶,想像彼此共同的、可實踐的未來。
說她是臺灣最早的農業生活刊物,一點也不為過。二十年來,《鄉間小路》踏實地在寶島上生活,持續記錄在鄉間遇見的美好事物,始終抱持「人人日進三餐,能說農業無關?」的生活態度,每月定期和讀者分享當令農作滋味與在地生活智慧。
豐年社於民國80年發行《鄉間小路》月刊,以生活雜誌的型態,
讓本土農業走進每一個家庭之中;因為農業除了追求經濟性生產之外,
有必要讓農業外的人,認識不同價值觀念的生活型態。
《鄉間小路》一路抱持著 If you eat, you are involved in agriculture.的理念,以軟性為訴求,以趣味性與感性為賣點,以節令蔬果、養生保健、環境生態、生活園藝及鄉村旅遊為主要內容,向消費者推薦高品質的三生農業,表現農村的活力、自然與尊嚴;讓農業與生活結合,讓城鄉更為親近。
《鄉間小路》關心日常生活,報導依節氣生產的食材,蒐集圍繞在餐桌旁的隨意言談和深刻記憶,想像彼此共同的、可實踐的未來。
說她是臺灣最早的農業生活刊物,一點也不為過。二十年來,《鄉間小路》踏實地在寶島上生活,持續記錄在鄉間遇見的美好事物,始終抱持「人人日進三餐,能說農業無關?」的生活態度,每月定期和讀者分享當令農作滋味與在地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