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接住#MeToo 你我就是防二度傷害的性騷擾守門人
愛因斯坦說:「世界不是毀在作惡多端,而是毀在袖手旁觀的冷漠裡」。
小心避免袖手旁觀者效應可能造成二度傷害!
心理學研究發現,愈多旁觀者目睹的暴力傷害,很容易因責任分攤,以為別人會挺身而出,比只有一人旁觀目睹有人受暴力傷害,更容易袖手旁觀。因為太多人知道,都以為別人早就出手相救,不需要自己站出來,容易導致身處這樣位置的旁觀者變成置身事外的局外人,甚至成為未出聲喝止的幫凶。以至於,變成冷漠社會,施暴加害者就更加猖狂,被害者彷彿被禁聲,只能獨自躲在暗夜哭泣,自舔傷口,難以平復。
台灣不斷爆出#MeToo 被性騷擾控訴案,令人瞠目結舌、眼花撩亂之際,其實,任誰都無法當局外人。
公開揭露自己被性騷擾陰影綑綁痛苦多年的聲音之外,不知還有多少未爆彈。不敢以#MeToo 身分爆料,更難以對外人訴說的被性侵受害者,還不知有多少?今因#MeToo 延燒不斷被勾起陳年陰暗的內心傷痕。如何鼓起勇氣確信當自己向身邊人喊出#MeToo,不會遇見袖手旁觀的局外人,有人可以接住#MeToo,那就是給出預防二度傷害的愛。陪著進專責處理單位,直到正義伸張,引介創傷療癒邁向幸福的心理諮商輔導資源。
本期回應熱門議題,希望人人有機會透過心理學與諮商輔導資源,學習成為防二度傷害,接住#MeToo 性騷擾的守門人。
首先,要認可受害者站出來其實需要有很大勇氣。翻開內心深處傷口,重現受傷害不舒服感受。接著,說出願意陪伴守護,不錯失幫忙救援良機,因為沒有人是局外人而主動提供協助,展現「零容忍」。尤其不讓權力不對等結構姑息養奸,粉飾太平!並幫忙要求加害者反省道歉,就算他自認為無心之過,可是傷害已造成,應比照過失殺人也有過失,好好反省道歉。
至少,被控訴性騷擾加害者,第一時間立即表示願意道歉、願意承擔。可能是為自己做錯了事而道歉,也可能是為不知自己做錯了事而道歉。真心檢討反省,人人有不同人際界線,無法以自己的標準說了算。只要「沒說Yes,就是No」,不能把沉默當默認。這也是「性騷擾防治法」的保護尊重精神。
若被控訴妨礙性自主,性侵害於法不容,無法自清自白就算了,除了交付司法還原真相與追究法律責任之外。其實遭遇性侵受害者,往往自責自己遠大於控訴他人。可能處於不對等權力結構中,擔心更複雜後果;可能多有苦衷,不斷隱忍;可能因而不相信有誰可以信任,無人能協助經歷司法程序翻攪出更多不堪的二度傷害;也可能擔心被質疑、踢皮球,沒被妥善保護。可能就算加害者伏法,修復了正義,卻未必能修復療癒內心深處的創傷,再不奢望重獲幸福。
希望本期文章,也可鼓勵受害者找「療癒者」的意願,願意相信這段受傷經歷可以修復,不讓反芻自責傷自己更深;給個機會伴行幽谷,多點韌性回頭抱抱當年不敢求救、不敢站出來、飽受驚嚇的自己,鼓勵試著「幫自己療癒」,或許能發現,生命逆境中自己也有著超乎自己想像的韌性,有機會重新擁抱幸福。
接住#MeToo 你我就是防二度傷害的性騷擾守門人
愛因斯坦說:「世界不是毀在作惡多端,而是毀在袖手旁觀的冷漠裡」。
小心避免袖手旁觀者效應可能造成二度傷害!
心理學研究發現,愈多旁觀者目睹的暴力傷害,很容易因責任分攤,以為別人會挺身而出,比只有一人旁觀目睹有人受暴力傷害,更容易袖手旁觀。因為太多人知道,都以為別人早就出手相救,不需要自己站出來,容易導致身處這樣位置的旁觀者變成置身事外的局外人,甚至成為未出聲喝止的幫凶。以至於,變成冷漠社會,施暴加害者就更加猖狂,被害者彷彿被禁聲,只能獨自躲在暗夜哭泣,自舔傷口,難以平復。
台灣不斷爆出#MeToo 被性騷擾控訴案,令人瞠目結舌、眼花撩亂之際,其實,任誰都無法當局外人。
公開揭露自己被性騷擾陰影綑綁痛苦多年的聲音之外,不知還有多少未爆彈。不敢以#MeToo 身分爆料,更難以對外人訴說的被性侵受害者,還不知有多少?今因#MeToo 延燒不斷被勾起陳年陰暗的內心傷痕。如何鼓起勇氣確信當自己向身邊人喊出#MeToo,不會遇見袖手旁觀的局外人,有人可以接住#MeToo,那就是給出預防二度傷害的愛。陪著進專責處理單位,直到正義伸張,引介創傷療癒邁向幸福的心理諮商輔導資源。
本期回應熱門議題,希望人人有機會透過心理學與諮商輔導資源,學習成為防二度傷害,接住#MeToo 性騷擾的守門人。
首先,要認可受害者站出來其實需要有很大勇氣。翻開內心深處傷口,重現受傷害不舒服感受。接著,說出願意陪伴守護,不錯失幫忙救援良機,因為沒有人是局外人而主動提供協助,展現「零容忍」。尤其不讓權力不對等結構姑息養奸,粉飾太平!並幫忙要求加害者反省道歉,就算他自認為無心之過,可是傷害已造成,應比照過失殺人也有過失,好好反省道歉。
至少,被控訴性騷擾加害者,第一時間立即表示願意道歉、願意承擔。可能是為自己做錯了事而道歉,也可能是為不知自己做錯了事而道歉。真心檢討反省,人人有不同人際界線,無法以自己的標準說了算。只要「沒說Yes,就是No」,不能把沉默當默認。這也是「性騷擾防治法」的保護尊重精神。
若被控訴妨礙性自主,性侵害於法不容,無法自清自白就算了,除了交付司法還原真相與追究法律責任之外。其實遭遇性侵受害者,往往自責自己遠大於控訴他人。可能處於不對等權力結構中,擔心更複雜後果;可能多有苦衷,不斷隱忍;可能因而不相信有誰可以信任,無人能協助經歷司法程序翻攪出更多不堪的二度傷害;也可能擔心被質疑、踢皮球,沒被妥善保護。可能就算加害者伏法,修復了正義,卻未必能修復療癒內心深處的創傷,再不奢望重獲幸福。
希望本期文章,也可鼓勵受害者找「療癒者」的意願,願意相信這段受傷經歷可以修復,不讓反芻自責傷自己更深;給個機會伴行幽谷,多點韌性回頭抱抱當年不敢求救、不敢站出來、飽受驚嚇的自己,鼓勵試著「幫自己療癒」,或許能發現,生命逆境中自己也有著超乎自己想像的韌性,有機會重新擁抱幸福。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