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文訊》成立至今(1983~2023),40年間,正是臺灣社會變動最遽的年代:解嚴,兩岸開放探親,野百合學運,總統民選,政黨輪替,太陽花學運……,人心浮動,政經局勢詭譎,文化浪潮流變,加上《文訊》誕生的背景特殊,一路走來,難免崎嶇跌宕。
創刊40周年,對於我們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儘管此時此刻,經營紙本文學、文化媒體,面臨的挑戰更鉅,但我們始終不曾棄守,也沒有妄自菲薄,在艱困中仍維持一貫的水準及對文學的熱情。我們努力做到當年成立《文訊》的初衷:服務文藝界,努力紀錄、保存作家、文化人一生創作的精華,以及成為影響世世代代知識分子的重要人文刊物。
本期專題,邀集了40位文化人、出版家、學者、作家參與,年齡層分布資深的少,中壯代、年輕世代居多。因為我們一直提醒自己,要多聽年輕的聲音,這也是《文訊》可長可久的未來,維護珍貴的傳統外,更要加速腳步,推陳出新,日新又新。
林載爵先生認為「《文訊》就是一部臺灣當代文學史」。前國家圖書館編纂、著名文學史料家張錦郎先生說「《文訊》雜誌一年的資料,就構成編一本臺灣文學年鑑的材料了」。
專題企畫,皇皇80頁,承載的何止各方40人的勗勉、鼓勵與期許。40年築基底,滿懷感恩,我們將繼續前行。
《文訊》成立至今(1983~2023),40年間,正是臺灣社會變動最遽的年代:解嚴,兩岸開放探親,野百合學運,總統民選,政黨輪替,太陽花學運……,人心浮動,政經局勢詭譎,文化浪潮流變,加上《文訊》誕生的背景特殊,一路走來,難免崎嶇跌宕。
創刊40周年,對於我們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儘管此時此刻,經營紙本文學、文化媒體,面臨的挑戰更鉅,但我們始終不曾棄守,也沒有妄自菲薄,在艱困中仍維持一貫的水準及對文學的熱情。我們努力做到當年成立《文訊》的初衷:服務文藝界,努力紀錄、保存作家、文化人一生創作的精華,以及成為影響世世代代知識分子的重要人文刊物。
本期專題,邀集了40位文化人、出版家、學者、作家參與,年齡層分布資深的少,中壯代、年輕世代居多。因為我們一直提醒自己,要多聽年輕的聲音,這也是《文訊》可長可久的未來,維護珍貴的傳統外,更要加速腳步,推陳出新,日新又新。
林載爵先生認為「《文訊》就是一部臺灣當代文學史」。前國家圖書館編纂、著名文學史料家張錦郎先生說「《文訊》雜誌一年的資料,就構成編一本臺灣文學年鑑的材料了」。
專題企畫,皇皇80頁,承載的何止各方40人的勗勉、鼓勵與期許。40年築基底,滿懷感恩,我們將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