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避免掉入去個人化的人性之惡 / 趙政岷
選舉熱季到來,不管是個人或候選人、企業或團體,你會擔憂「你是如何失去個性的嗎?」作家張昕寫下《人生難題,心理學都有解方:探究底層思維,提升心理智商,做出最佳決定的54種成功策略》一書,其中有篇提到的心理學效應是「去個人化」 ,指出每個人在某種群體情境中,可能拋棄道德約束,因而忘記了個人的身分而順從群體規範。
書中舉的例子是,你過馬路時會闖紅燈嗎?大家可以在心裡問自己這個問題。或者換個問法:你覺得自己闖紅燈的次數多,還是不闖紅燈的次數多?可能大部分人會說,「我不會闖紅燈」,或者「我很少會闖紅燈」。但如果去街上觀察,你就會發現,其實闖紅燈這件事很普遍,以至於有一個名詞專門形容它,叫作「中國式過馬路」,意思就是不論路人可通行的綠燈號誌是否亮起,只要有一定的人數,大家就會一起過馬路,和紅綠燈無關。而且事實上,這種不看號誌過馬路的方式無國界之分,全世界都普遍存在。但是,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自己不會闖紅燈,實際上卻是會跟著人群一起闖呢?
是甚麼讓人失去自我感的群體效應?說自己不會闖紅燈,與跟著大家一起闖紅燈過馬路的人可能是同一群人,只是這群人前後的個人狀態不一樣罷了。當我問你「是否會闖紅燈」這個問題時,是把你視為一個單獨的個體,這時你有充分思考的時間,同時你的個性與個人意識是非常強烈的,當然會說出符合自己特質或社會規範的答案。
但是當你站在馬路上時,情況就變得複雜了:可能馬路很寬,你急著要去某個地方,或是在等著過馬路的行人特別多,有一瞬間,你發現車子很少,幾乎沒有車了,這時你前面的人開始走了,後面的人也開始跟著走了,你夾在中間,到底要走還是不走呢?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你連想都不想就跟著一起過馬路了。
回到最前面的問題:你頭腦清醒地認為自己不會闖紅燈,又或是不會跟著一群人一起闖紅燈,這兩種情況的差異很大,實際上,其背後就是「個人化」和「去個人化」這兩種極端狀態。
個人化是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很強的狀態,你會自主地自我調節;而去個人化則是在群體情境下,個體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狀態,這時個人會放棄正常的約束,轉而服從群體的力量。一般來說,當一個人身處群體中,並感覺到自己被激發,而且是處於匿名狀態時,就有可能執行去個人化的行為。
而去個人化是泯滅人性的開端。你注意到去個人化的關鍵因素了嗎?那就是匿名性、被激發和群體的淹沒性。有一個成語叫「法不責眾」,意思是如果人數眾多,且大家看起來都一樣的話,就很難追究其中某一個人的責任,那麼個人就會覺得自己安全了。
不管是網路暴力、性騷metoo、或候選人自認為捨我其誰,都是這些特色的產物。 拉開我們與惡的距離,人是群體性的,任何人都無法離群索居,但我們也永遠要小心任何團體對我們進行的去個人化。避免去掉入去個人化所激發的人性之惡,做個誠信正直的自己吧!
避免掉入去個人化的人性之惡 / 趙政岷
選舉熱季到來,不管是個人或候選人、企業或團體,你會擔憂「你是如何失去個性的嗎?」作家張昕寫下《人生難題,心理學都有解方:探究底層思維,提升心理智商,做出最佳決定的54種成功策略》一書,其中有篇提到的心理學效應是「去個人化」 ,指出每個人在某種群體情境中,可能拋棄道德約束,因而忘記了個人的身分而順從群體規範。
書中舉的例子是,你過馬路時會闖紅燈嗎?大家可以在心裡問自己這個問題。或者換個問法:你覺得自己闖紅燈的次數多,還是不闖紅燈的次數多?可能大部分人會說,「我不會闖紅燈」,或者「我很少會闖紅燈」。但如果去街上觀察,你就會發現,其實闖紅燈這件事很普遍,以至於有一個名詞專門形容它,叫作「中國式過馬路」,意思就是不論路人可通行的綠燈號誌是否亮起,只要有一定的人數,大家就會一起過馬路,和紅綠燈無關。而且事實上,這種不看號誌過馬路的方式無國界之分,全世界都普遍存在。但是,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自己不會闖紅燈,實際上卻是會跟著人群一起闖呢?
是甚麼讓人失去自我感的群體效應?說自己不會闖紅燈,與跟著大家一起闖紅燈過馬路的人可能是同一群人,只是這群人前後的個人狀態不一樣罷了。當我問你「是否會闖紅燈」這個問題時,是把你視為一個單獨的個體,這時你有充分思考的時間,同時你的個性與個人意識是非常強烈的,當然會說出符合自己特質或社會規範的答案。
但是當你站在馬路上時,情況就變得複雜了:可能馬路很寬,你急著要去某個地方,或是在等著過馬路的行人特別多,有一瞬間,你發現車子很少,幾乎沒有車了,這時你前面的人開始走了,後面的人也開始跟著走了,你夾在中間,到底要走還是不走呢?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你連想都不想就跟著一起過馬路了。
回到最前面的問題:你頭腦清醒地認為自己不會闖紅燈,又或是不會跟著一群人一起闖紅燈,這兩種情況的差異很大,實際上,其背後就是「個人化」和「去個人化」這兩種極端狀態。
個人化是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很強的狀態,你會自主地自我調節;而去個人化則是在群體情境下,個體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狀態,這時個人會放棄正常的約束,轉而服從群體的力量。一般來說,當一個人身處群體中,並感覺到自己被激發,而且是處於匿名狀態時,就有可能執行去個人化的行為。
而去個人化是泯滅人性的開端。你注意到去個人化的關鍵因素了嗎?那就是匿名性、被激發和群體的淹沒性。有一個成語叫「法不責眾」,意思是如果人數眾多,且大家看起來都一樣的話,就很難追究其中某一個人的責任,那麼個人就會覺得自己安全了。
不管是網路暴力、性騷metoo、或候選人自認為捨我其誰,都是這些特色的產物。 拉開我們與惡的距離,人是群體性的,任何人都無法離群索居,但我們也永遠要小心任何團體對我們進行的去個人化。避免去掉入去個人化所激發的人性之惡,做個誠信正直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