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與輔導月刊 [第453期]

點閱:1

其他題名:諮商與輔導

作者:台灣圓融幸福促進協會編輯部編輯

出版年:2023.09

出版社:鉅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行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52

本期內容簡介

年輕人缺心理諮商之亂
敲響心理諮商納健保的警鐘

缺口罩、缺蛋、缺衛生紙之亂後,台灣出現「缺心理諮商」之亂,就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112年8月1日推出15-30歲年輕族群3次免費心理諮商方案,才3周就爆量停止預約,吃了閉門羹,就怕年輕人再次緊閉心門,更認為求助無門。卻敲響年輕人迫切需求心理諮商專業資源的警鐘,反映出心理諮商納健保的急迫性。

號稱健保醫療資源豐富的台灣,不讓有需要的人找不到資源。Covid-19 期間,衛福部也曾於111年推出一年期的「醫護人員免費3次心理諮商服務方案」,並未用罄。這次方案剛推出就爆量,尤其都會區縣市最早喊停;擠向偏遠縣市也沒有,就如同缺蛋、欠缺民生必需品一樣,令人著急。

無法使用15-30歲高自殺風險族群,或因學校、社區或身心科心理諮商得預約2-6個月後才有免費、公費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被遊說去3次免費心理諮商,突然喊卡,讓年輕人很憂鬱。心理健康司司長在《康健》雜誌表示,希望以此方案讓年輕人知道心理諮商資源在哪裡,不因不敢求助而錯失機會;或因健保資源不足,無法接住高自殺風險年輕族群…等。此舉,意外敲響心理諮商資源難上加難的挑戰。

近年,頂大生無預警接連跳樓自殺,大專生被通報高風險年增加9倍,自殺年齡層下降,並成為年輕族群第二大死因。雖呼籲調整《學生輔導法》專任輔導人員或心理師與學生比,卻難從現行1:1200 調整比照美國1:1000 或澳洲1:800,也欠缺罰則,致使多校未必補足。畢業甫入職場的年輕族群,或因低薪或高失業難自費心理諮商。不禁問,為何無法像生理感冒一樣,將憂鬱症視同心理感冒,讓民眾自己評估並即時使用健保資源心理諮商,及早緩解憂鬱症狀與自殺風險?

心理諮商納入健保給付項目的公共政策倡議聲不斷,健保署與衛福部曾召開多次會議仍不了了之。雖然,憂鬱症等精神疾病住院支出高居健保支出第三大,僅次於癌症、洗腎;但門診支出卻僅排名第20,彷彿得等到精神疾病轉重症住院治療,才能有一次長達28天住院,得到充足心理諮商的機會?

全台每4人有1人受情緒困擾所苦,每6人有1人藥物助眠。相較之下,少有門診心理諮商處方;或是不惡化重症住院,難用到健保心理諮商;縱使出院又落入缺乏持續門診的機會,累積心理諮商問題,這樣讓人憂鬱的處境,反而使應該陽光燦爛的年輕人快樂不起來。

我不斷倡議,先制定心理健檢納入現行健檢項目的國家政策,以利篩檢心理健康高風險者,如此才能有效推動後續規畫使用健保給付有限次數之心理諮商資源。而曾正確認識並使用心理諮商資源度過生命低潮的現代人,能適時幫助自己使用心理諮商化解心理危機。

追求財富自由之外, 追求心靈自由已成年輕新流行。台灣號稱醫療資源豐富, 獨缺心理諮商健保資源。甫推出便立即爆出資源不足的心理諮商方案已敲響警鐘, 呼籲政府超前部署, 將心理諮商納入健保給付項目, 別讓憂鬱症年輕化、普及化的趨勢, 因「免費諮商等太久」或「自費諮商太貴」錯失防治憂鬱和自殺危機, 更避免日後全民買單花費更大在精神患者住院和籌設司法精神病院的巨額支出。年輕人交響的警鐘, 請讓心理健檢- 心理諮商納入健保上路吧。(投書至民生頭條/Yahoo! 奇摩等新聞)
雜誌簡介
 
「諮商與輔導」月刊是一份專業性的刊物,創刊的旨趣,就是要提升輔導工作的內涵,我們渴望從事輔導工作的同仁以及關心輔導工作的各界人士,能夠共同參與。
 
適合閱讀對象:學校、企業機構、社會輔導機構、醫療機構、感化機構的輔導人員,相關研究所學生以及任何對輔導有興趣的讀者。
  • 輔導線上 年輕人缺心理諮商之亂敲響心理諮商納健保的警鐘
  • 醫療諮商新天地 國民法官參與審理新北殺夫案後 對避免親密關係暴力與傷及孩子的省思
  • 幸福心生活 選擇塑造人生
  • 圓融幸福真語 人生中黑暗的時刻,終將成為生命的養分!
  • 企業心理學 孔子沒來得及說的八十歲心境~順天順地順人意
  • 生死靈性與全人照顧 辯證真經二:幸福不焦慮-辯證安頓自己的存在
  • 自殺者遺族 天使翅膀與生命光彩
  • 全民心理國防 現役和退伍軍人的心理健康照護演進-從美軍經驗談起
  • 輔導走偏了 2001學校輔導歷史的岔口—從「搭錯車」到「輔導走偏」(一)
  • 如式觀點 血汗護病比 怎能一忍再忍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