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多數屏東人都有個向北的青春夢想,返家或離家都是從一條溪開始。記得以前搭火車回家的時候,我們通常是在火車經過高屏溪、哐啷哐啷地駛過高屏舊鐵橋的時候,便會開始挪動位置、整理行李,好像從火車越過高屏溪的那一刻起,家就開始了。
在那個鐵路電氣化尚未進入屏東的年代,如果要搭火車到屏東,必須在高雄站換車,當年的深夜班次少,往往一等就三、四十分鐘,過年過節,當大家都離去時,高雄站裡總還有一個月台站滿了提著行李的屏東人,彷彿我們要返回另一個國度。
現在南北的距離已拉近許多,車過高屏溪反而像是一個前往屏東的儀式,大家還是會在這一刻開始整裝、深呼吸,車上的廣播會在此刻放送「屏東到了」,接著大武群山還會在橋的那一端大開展,氣勢凜凜地宣告,屏東來了。
這幾年屏東出現了不少新風景,總圖書館、縣民公園、屏菸1936文化基地、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等,外地人都說屏東變了,但那個溫潤質樸的屏東並沒有變,一如畫家鄭開翔於本期雜誌開門頁的畫作,不論清晨黃昏,在屏東人的日常裡,始終會有北大武山靜靜相伴,離家再遠,都不會影響我們對風箏這一端的眷戀,這裡依然是色彩流動的南方、依然是人文與地景交織的豐美之地,如此熱帶,如此南方。
很多北部的朋友常會以為屏東就是墾丁,其實那僅是一部分的屏東而已,本期專題希望以各種對屏東的記憶,包括山海的、客家的、原鄉的、影像的、文學的、古道的、飲食的,觀光的,匯聚成屬於島南屏東的完整樣貌。
多數屏東人都有個向北的青春夢想,返家或離家都是從一條溪開始。記得以前搭火車回家的時候,我們通常是在火車經過高屏溪、哐啷哐啷地駛過高屏舊鐵橋的時候,便會開始挪動位置、整理行李,好像從火車越過高屏溪的那一刻起,家就開始了。
在那個鐵路電氣化尚未進入屏東的年代,如果要搭火車到屏東,必須在高雄站換車,當年的深夜班次少,往往一等就三、四十分鐘,過年過節,當大家都離去時,高雄站裡總還有一個月台站滿了提著行李的屏東人,彷彿我們要返回另一個國度。
現在南北的距離已拉近許多,車過高屏溪反而像是一個前往屏東的儀式,大家還是會在這一刻開始整裝、深呼吸,車上的廣播會在此刻放送「屏東到了」,接著大武群山還會在橋的那一端大開展,氣勢凜凜地宣告,屏東來了。
這幾年屏東出現了不少新風景,總圖書館、縣民公園、屏菸1936文化基地、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等,外地人都說屏東變了,但那個溫潤質樸的屏東並沒有變,一如畫家鄭開翔於本期雜誌開門頁的畫作,不論清晨黃昏,在屏東人的日常裡,始終會有北大武山靜靜相伴,離家再遠,都不會影響我們對風箏這一端的眷戀,這裡依然是色彩流動的南方、依然是人文與地景交織的豐美之地,如此熱帶,如此南方。
很多北部的朋友常會以為屏東就是墾丁,其實那僅是一部分的屏東而已,本期專題希望以各種對屏東的記憶,包括山海的、客家的、原鄉的、影像的、文學的、古道的、飲食的,觀光的,匯聚成屬於島南屏東的完整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