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第111期]:在世界的臺灣x在臺灣的世界

點閱:1

並列題名: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作者:褚瑞基主編

出版年:2023.07

出版社:臺灣建築學會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88

附註:原刊名: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發行至第63期(民100年7月)止 ; 自民100年10月起改為現刊名, 期數繼續

本期內容簡介

主編的話

本期主題「在世界的台灣 / 在台灣的世界」是由現專任於 實踐大學建築系的吳耀庭老師所策畫。他是出生於80後的年輕 一輩建築專業者,屬於台灣「後國際化」的一代。

把台灣建築世代稍作劃分,出生於1960年代的一輩,其大學時其正面臨台灣的經濟起飛,爭取國外研究所學歷成為風潮,而以碩士學歷在返台之後,許多成為大學教師。1970年代初生的一代,其大學教育正受到其一輩返台”新式”教育的影響,他們易於浸潤在由國際視野所影響的學習中,雜誌及書籍 媒體成為他們熟悉的知識管道;這一個世代中有了更多數的學生選擇到國外受研究所教育,但此時的國際化教育管道已經不再以美國學校為首,歐陸國家及日本等開始入列,此時的國際性的意義逐步滲入歐洲前衛主義,此一世代開始成為全球化資本系統滲入的的一代。

1980年代生的一代屬於數位時代的原生代,由「語言」區 隔疆界、領域的時代逐步瓦解,身體在各種國界中的移動成為 理所當然。國際化不只是全球現象,更是成為由政治、金融、 文化、思想下無時差、無空間隔斷的新現實。網路以及各種分 享平台,讓傳統學習、生活更加緊密連接,數位語言成為共通 的新語言,而建築的創作透過大量數位工具的生成,並拜資本 擴張以及媒體傳播的影響力,發展出各種炫技的新眼球建築文明。

台灣的建築人在一代代的努力中,理解自己身處地理位置的尷尬;一方面沒有強大的市場及文化深度,但卻又在台灣已經具有超能量的高等教育培育期代下,許多進入國外研究所進修的年輕一輩,終究只能選擇在國外發展。然而台灣卻也因其常仰賴國外專業者的協助或合作過程中,也產生不少國外專業者在台灣執業的現象,甚至留了下來;西班牙籍的建築師伊萊恩(Lain Satrustegui)、葡萄牙籍的杜立(Duarte)都成為台灣新移民;日本建築師辻真悟於2018年的ADA建築新銳獎勇奪首獎,以及同樣來自日本的年輕建築師田熊隆樹竟成為黃聲遠田中央團隊的一員。

在我們讚嘆國際化給我們建築文化更加快速、甚至激情的交流不斷在發生的同時,若再把眼界放大些,這時看到的不應該只是誰交流了誰、誰教導了誰,而是在一個新的世界文明發生的當下,台灣自處的角色是甚麼?

台灣以面積計為世界所有國家的140等位,人口僅佔世界總人口的0.29%,但台灣的經濟為世界第21位。但如果有人問台灣的文化實力或創造力為世界排名第幾位,相信應該沒有人能告訴你。台灣人建築創作的角色為何的確不可能被數量化;但有一件事情是很確定的,國際的流動是台灣生生不息的原力;自移民年代開始,到現代化的國際流動都確保台灣能夠由存活,並且能活得很好,同時台灣人也不斷輸出其智慧,在全世界發光發熱。
雜誌簡介
 
有人認為台灣民眾普遍缺乏對建築品質的專注與認知,而導致了粗糙的建築景觀,又由於粗糙的建築景觀使然,建築相關的題材也似乎因此缺乏報導的誘因,縱偶有仗義執言之士,不吝使出自己的研究或觀點,也可能常常會在其他媒體的零星篇幅上落成個散兵游勇。
編輯室認為,台灣正值從傳統資本決定產業價值的概念,進化到以知識、創意為產業價值導向的轉型期,實在需要更多'建築報導'的環節,一方面專心地提供足夠 篇幅的報導空間,一方面更為優質環境意識的提昇推波助瀾。而建築相關的呈現題材是包羅萬象、精采豐富的,不論是文字或設計作品,都是提昇大眾對於空間品質 和環境意識的利器。
建築學會的會刊雜誌、網站與<建‧築‧網‧訊>正是當前台灣建築報導的一個環節,也欲積極呈現一番豐富的內容樣貌。若提升到教育層次的觀點,學會推廣學術 的宗旨背後更大的意義其實就是必須以好的建築示範負起教育社會大眾的責任,尤其建築系學生更是首要的教育對象;再提昇到國際的視野,台灣建築界需要更高的 能見度與國際競爭力,而這些必定要從廣大群眾的環境意識提昇開始紮根。
我們期待以您的專業和地位為建築學子打開更寬闊視野,並增強會刊雜誌的重要性 ,也讓您的作品和姓名在標誌於會刊封面的同時,成為台灣當代建築活動 或思考的鮮明印記。
  • 主編的話 /褚瑞基
  • 下期預告 關於建築結構我們挑戰了什麼?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