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編輯室報告
《全球客家研究》自2022年第18期的「客家話的用字與書寫」、第20期的「宗教儀式音樂與族群研究」專號,本期由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的榮芳杰教授擔任客座主編,籌辦本期的「族群與文化資產」專號,共有3篇研究論文、2篇研究紀要,各篇文章之概要及與本次主題之關係,有榮教授完整且全面的〈導言〉分析和闡述,本次編輯室報告因此僅簡略進行介紹,更細緻完善的內容可參閱正文。
本期收錄榮芳杰教授替此專號書寫的〈導言〉一篇,言簡意賅地將諸篇文章置於文化資產的脈絡中討論。另外,收錄劉柳書琴教授〈我祖父的Tapung(李棟山)事件:尖石鄉耆老口述歷史與Lmuhuw 吟唱之互文意義〉,該文以口述資料為主體分析戰爭創傷,作為該地的記憶文本,藉此進行反思。林一宏教授〈日本時代「理番」用電流鐵絲網與其被害者之考證〉一文,通過日本時期通電鐵絲網作為隘勇線防禦措施,田野和文獻的結合,將之作為臺灣電力發展歷史上的一環,理清這一縷被遺忘的慘痛故事。劉懷仁博士生〈凝視堂奧:臺灣客家建築之傳統及其當代性〉則是本期中特別針對「客家」進行探討的專論,通過實際觀察發現臺灣使用源自中國的「復古式發明」取代既有且歷史悠久、又具有客家性質的建物,進而提出未來政策、建築之建言。另外收錄兩篇研究紀要,其一是李廣均教授有關眷村、眷村保存、眷村文化保存與活化
再利用的概念之釐清,並且舉出結構性的困境和難題,從而提供建議。黃舒楣教授以人文地理和林野歷史為經、文化資產為緯,通過詳實的論述主張除了族群特色外,文化資產保存議題中也該理解地景對社會、人群產生的相應關係。五篇文章除了聚焦文化資產外,通過客家、原住民、眷村、地景等多元和廣義的族群研究切入,建構了完整且具有一致性的學術脈絡。
此期專號可以順利出刊,有賴於主編簡美玲教授、客座主編榮芳杰教授,諸位投稿者── 包括一篇無法在出刊前完成修改的文章── 之協助和辛勞,當然敝刊各編輯委員、編輯以及審稿人均出色地完成各自的
任務。專號的籌組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本次各篇文章內容充實、精彩可期,經過層層嚴格審查,得以準時發行,並且用如此全面、跨領域視角進行呈現。作為執行編輯,特於此處向諸位致上敬意與由衷之感謝。
本刊出版的時候,有關族群的歷史性時刻,正在發生。2023年11月4日,牡丹鄉的原住民後代子孫與原民會等單位,在長期聯繫以及協助下,1874年牡丹社事件4 名戰士的頭顱從收藏的英國愛丁堡大學完成儀式,讓戰士頭顱得以重回故土。與此同時,國立臺灣大學在95年校慶當天,校門口迎來馬遠部落布農族的抗議,要求交返1960年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體質人類學研究團隊,前往該村落挖掘並且進行研究的祖先遺骸。原住民的文化、歷史向來是族群研究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學術界致力發揮的領域。敝刊編輯委員之一的羅烈師教授曾經通過向原住民致敬,逆寫臺灣客家移墾史為題探討原客關係,正如該計畫中所說「原客從衝突到融合,走向和解與壯大」。期待,族群和解可以盡快達成,也期待文化得以更加受到重視。
亦如本次5篇專題文章中有3篇涉及原住民文化與歷史空缺的填補工作,正如榮芳杰教授在其〈導言〉中所說的「未竟之功」,平埔族群雖然在族群復振運動中已經受到廣泛的注意,但是尚未被國家承認──實際上,又觸及另一個問題,為何原住民的身份卻需要被國家「承認」── 的狀況下,相關的文資、法律規定等又該被如何界定?實務上因此產生許多複雜的情況,正因如此,無論法律是否給予相關的法律依循,如客座主編所言:「這些族群文化的持續發展才是文化保存工作者無可迴避的責任。」
另外,敝刊在自本期開始針對「稿約」有新的調整,藉此機會進行說明。過去敝刊針對中、英文摘要字數有所限制,以300字為限;在版面安排上,題目、作者之後分別並列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然而,隨著期刊讀者、投稿者的受眾群的語言使用逐漸增多元與增加,敝刊在近日發現英文摘要若侷限於300字往往會有詞不達意、甚至闕漏頗多的狀況。加上近年來英文長摘要的風氣漸開,期待通過較長的摘要可以更確切和適當地揭示作者的想法,自本期開始本刊首先將排版格式以中文摘要、正文、英文摘要的形式呈現。並且此後接受英文長摘要,不超過1,000字為原則,希望能夠讓更多國際學者得以更快地接觸到有關族群、客家的最前沿研究成果。
如前期〈編輯室報告〉所述,未來本刊不僅期待各方專家提供有關客家研究之大作,也持續籌組各種專號,通過不同的課題、訓練、領域和主軸,希冀將客家作為族群研究的一環,在更廣闊的視野中,從族群的觀點來認識臺灣、全球的多元族群。此外,敝刊也歡迎學者們提供中、外文書籍的書評和各種研究的綜合評述,也希望具有學術視野的視評、劇評之評論者投稿。因此,希望各方學者繼續支持本刊,惠賜鴻文,共同推進族群研究的更多可能性。
編輯室報告
《全球客家研究》自2022年第18期的「客家話的用字與書寫」、第20期的「宗教儀式音樂與族群研究」專號,本期由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的榮芳杰教授擔任客座主編,籌辦本期的「族群與文化資產」專號,共有3篇研究論文、2篇研究紀要,各篇文章之概要及與本次主題之關係,有榮教授完整且全面的〈導言〉分析和闡述,本次編輯室報告因此僅簡略進行介紹,更細緻完善的內容可參閱正文。
本期收錄榮芳杰教授替此專號書寫的〈導言〉一篇,言簡意賅地將諸篇文章置於文化資產的脈絡中討論。另外,收錄劉柳書琴教授〈我祖父的Tapung(李棟山)事件:尖石鄉耆老口述歷史與Lmuhuw 吟唱之互文意義〉,該文以口述資料為主體分析戰爭創傷,作為該地的記憶文本,藉此進行反思。林一宏教授〈日本時代「理番」用電流鐵絲網與其被害者之考證〉一文,通過日本時期通電鐵絲網作為隘勇線防禦措施,田野和文獻的結合,將之作為臺灣電力發展歷史上的一環,理清這一縷被遺忘的慘痛故事。劉懷仁博士生〈凝視堂奧:臺灣客家建築之傳統及其當代性〉則是本期中特別針對「客家」進行探討的專論,通過實際觀察發現臺灣使用源自中國的「復古式發明」取代既有且歷史悠久、又具有客家性質的建物,進而提出未來政策、建築之建言。另外收錄兩篇研究紀要,其一是李廣均教授有關眷村、眷村保存、眷村文化保存與活化
再利用的概念之釐清,並且舉出結構性的困境和難題,從而提供建議。黃舒楣教授以人文地理和林野歷史為經、文化資產為緯,通過詳實的論述主張除了族群特色外,文化資產保存議題中也該理解地景對社會、人群產生的相應關係。五篇文章除了聚焦文化資產外,通過客家、原住民、眷村、地景等多元和廣義的族群研究切入,建構了完整且具有一致性的學術脈絡。
此期專號可以順利出刊,有賴於主編簡美玲教授、客座主編榮芳杰教授,諸位投稿者── 包括一篇無法在出刊前完成修改的文章── 之協助和辛勞,當然敝刊各編輯委員、編輯以及審稿人均出色地完成各自的
任務。專號的籌組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本次各篇文章內容充實、精彩可期,經過層層嚴格審查,得以準時發行,並且用如此全面、跨領域視角進行呈現。作為執行編輯,特於此處向諸位致上敬意與由衷之感謝。
本刊出版的時候,有關族群的歷史性時刻,正在發生。2023年11月4日,牡丹鄉的原住民後代子孫與原民會等單位,在長期聯繫以及協助下,1874年牡丹社事件4 名戰士的頭顱從收藏的英國愛丁堡大學完成儀式,讓戰士頭顱得以重回故土。與此同時,國立臺灣大學在95年校慶當天,校門口迎來馬遠部落布農族的抗議,要求交返1960年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體質人類學研究團隊,前往該村落挖掘並且進行研究的祖先遺骸。原住民的文化、歷史向來是族群研究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學術界致力發揮的領域。敝刊編輯委員之一的羅烈師教授曾經通過向原住民致敬,逆寫臺灣客家移墾史為題探討原客關係,正如該計畫中所說「原客從衝突到融合,走向和解與壯大」。期待,族群和解可以盡快達成,也期待文化得以更加受到重視。
亦如本次5篇專題文章中有3篇涉及原住民文化與歷史空缺的填補工作,正如榮芳杰教授在其〈導言〉中所說的「未竟之功」,平埔族群雖然在族群復振運動中已經受到廣泛的注意,但是尚未被國家承認──實際上,又觸及另一個問題,為何原住民的身份卻需要被國家「承認」── 的狀況下,相關的文資、法律規定等又該被如何界定?實務上因此產生許多複雜的情況,正因如此,無論法律是否給予相關的法律依循,如客座主編所言:「這些族群文化的持續發展才是文化保存工作者無可迴避的責任。」
另外,敝刊在自本期開始針對「稿約」有新的調整,藉此機會進行說明。過去敝刊針對中、英文摘要字數有所限制,以300字為限;在版面安排上,題目、作者之後分別並列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然而,隨著期刊讀者、投稿者的受眾群的語言使用逐漸增多元與增加,敝刊在近日發現英文摘要若侷限於300字往往會有詞不達意、甚至闕漏頗多的狀況。加上近年來英文長摘要的風氣漸開,期待通過較長的摘要可以更確切和適當地揭示作者的想法,自本期開始本刊首先將排版格式以中文摘要、正文、英文摘要的形式呈現。並且此後接受英文長摘要,不超過1,000字為原則,希望能夠讓更多國際學者得以更快地接觸到有關族群、客家的最前沿研究成果。
如前期〈編輯室報告〉所述,未來本刊不僅期待各方專家提供有關客家研究之大作,也持續籌組各種專號,通過不同的課題、訓練、領域和主軸,希冀將客家作為族群研究的一環,在更廣闊的視野中,從族群的觀點來認識臺灣、全球的多元族群。此外,敝刊也歡迎學者們提供中、外文書籍的書評和各種研究的綜合評述,也希望具有學術視野的視評、劇評之評論者投稿。因此,希望各方學者繼續支持本刊,惠賜鴻文,共同推進族群研究的更多可能性。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全球客家研究》是世界各地客家研究者的刊物,也是世界各地客家社區的交流平台。本刊徵求各種研究領域、學術觀點關於客家社會、文化、語言、文學、政治、經濟、歷史、文物、傳播、政策等各方面理論與實務的論文,期待通過學術研究及社區經驗的對話,增益客家研究的深度、提昇客家族群尊嚴、推動理性的、多元族群社會的建構。
Global Hakka Studies is a journal for Hakka researchers all over the world. It aims to promote a world-wide research network and serve as a platform by which Taiwanese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could share their knowledge of Hakka communities. The main goal of Global Hakka Studies is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knowledge pertaining to the Hakka and to encourage related interactions on a local, national and transnational scale. Global Hakka Studies calls for papers from all disciplines that address from various standpoints the issues surrounding the Hakka, including Hakka culture, language, society, history, heritage,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Furthermore, apart from gaining more insights into Hakka issues, we also hope that the discussions and the dialogues built up through this journal could encourage people to develop an awareness of and appreciation for the multiculturalism and multiple ethnicities within their society.
《全球客家研究》是世界各地客家研究者的刊物,也是世界各地客家社區的交流平台。本刊徵求各種研究領域、學術觀點關於客家社會、文化、語言、文學、政治、經濟、歷史、文物、傳播、政策等各方面理論與實務的論文,期待通過學術研究及社區經驗的對話,增益客家研究的深度、提昇客家族群尊嚴、推動理性的、多元族群社會的建構。
Global Hakka Studies is a journal for Hakka researchers all over the world. It aims to promote a world-wide research network and serve as a platform by which Taiwanese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could share their knowledge of Hakka communities. The main goal of Global Hakka Studies is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knowledge pertaining to the Hakka and to encourage related interactions on a local, national and transnational scale. Global Hakka Studies calls for papers from all disciplines that address from various standpoints the issues surrounding the Hakka, including Hakka culture, language, society, history, heritage,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Furthermore, apart from gaining more insights into Hakka issues, we also hope that the discussions and the dialogues built up through this journal could encourage people to develop an awareness of and appreciation for the multiculturalism and multiple ethnicities within their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