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一切都變成新的了!
雜誌主編/瞿海良
又是新的一年,又是一本新的雜誌。「新」這個字,總是讓人充滿無限想望與喜悅。2024年第一期雜誌,我們來談談台灣的新住民與移工。
台灣是個移民形成的社會,台灣文明的形成,從來都不是一個單一族群的「線性」發展,而是不斷有新的文化與族群注入而成。
簡單數算一下,大約六千五百年前,第一波南島語族移民到台灣,開啟台灣文明的序幕;第二波移民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第三波是明鄭時期湧入的漢人;第四波是清朝開放政策下的閩粵移民;第五波是日治時代的日本移民;第六波是1949年前後,大撤退時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兩百萬左右移民。直到現代,最新一波移民始於1980年代,台灣開放至中國大陸探親,同時開放新移民配偶來台,為台灣注入新的移民潮。
至2015年,台灣每七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是新移民配偶所生。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已經取得本國國籍與身分證的人口超過六十五萬人,占台灣總人口2.8%,再加上外籍移工將近七十四萬人,這數字已經遠遠超過原住民,是台灣第四大族群。
這就是第七波移民,台灣文明最新鮮的血液與養分。這些新住民與移工在台有著怎樣的遭遇?他們將打造出怎樣的台灣文明?
新年伊始,我們來談談這批最「新」的台灣人。主題企劃「在台灣活出精采的新住民與移工」,集結陳雅莉〈來自印尼的璞玉──移民工文學獎得主陳業芳的打磨人生〉、梁家芝〈跨越主雇的愛,搭起台越福音橋梁──比親人還親的阿清〉、柳廷燁〈成為一塊海綿──韓國柳廷燁的文化使命〉,以及盧俊義牧師〈用愛善待外僑是聖經的教導〉等四篇文章,以微觀而深入的角度,表現新住民與移工的不同生命面向。
事實上,台灣每個人都是移民的一部分,有什麼理由與立場惡待新加入的人呢?盧俊義牧師引用聖經〈申命記〉十章18~19節經文,呈現上帝當年對以色列百姓的命令,「為孤兒寡婦伸冤,愛護你們中間的外僑,供給他們吃的和穿的。所以,你們要以仁慈待外僑,因為你們在埃及也作過外僑。」(現代中文譯本)
新的一年,願我們都更認識自己,更多認識上帝的心意與慈愛,同時熱情擁抱「在台灣活出精采的新住民與移工」。
一切都變成新的了!
雜誌主編/瞿海良
又是新的一年,又是一本新的雜誌。「新」這個字,總是讓人充滿無限想望與喜悅。2024年第一期雜誌,我們來談談台灣的新住民與移工。
台灣是個移民形成的社會,台灣文明的形成,從來都不是一個單一族群的「線性」發展,而是不斷有新的文化與族群注入而成。
簡單數算一下,大約六千五百年前,第一波南島語族移民到台灣,開啟台灣文明的序幕;第二波移民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第三波是明鄭時期湧入的漢人;第四波是清朝開放政策下的閩粵移民;第五波是日治時代的日本移民;第六波是1949年前後,大撤退時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兩百萬左右移民。直到現代,最新一波移民始於1980年代,台灣開放至中國大陸探親,同時開放新移民配偶來台,為台灣注入新的移民潮。
至2015年,台灣每七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是新移民配偶所生。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已經取得本國國籍與身分證的人口超過六十五萬人,占台灣總人口2.8%,再加上外籍移工將近七十四萬人,這數字已經遠遠超過原住民,是台灣第四大族群。
這就是第七波移民,台灣文明最新鮮的血液與養分。這些新住民與移工在台有著怎樣的遭遇?他們將打造出怎樣的台灣文明?
新年伊始,我們來談談這批最「新」的台灣人。主題企劃「在台灣活出精采的新住民與移工」,集結陳雅莉〈來自印尼的璞玉──移民工文學獎得主陳業芳的打磨人生〉、梁家芝〈跨越主雇的愛,搭起台越福音橋梁──比親人還親的阿清〉、柳廷燁〈成為一塊海綿──韓國柳廷燁的文化使命〉,以及盧俊義牧師〈用愛善待外僑是聖經的教導〉等四篇文章,以微觀而深入的角度,表現新住民與移工的不同生命面向。
事實上,台灣每個人都是移民的一部分,有什麼理由與立場惡待新加入的人呢?盧俊義牧師引用聖經〈申命記〉十章18~19節經文,呈現上帝當年對以色列百姓的命令,「為孤兒寡婦伸冤,愛護你們中間的外僑,供給他們吃的和穿的。所以,你們要以仁慈待外僑,因為你們在埃及也作過外僑。」(現代中文譯本)
新的一年,願我們都更認識自己,更多認識上帝的心意與慈愛,同時熱情擁抱「在台灣活出精采的新住民與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