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第114期]:建築的獨特性格

點閱:1

並列題名: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作者:褚瑞基主編

出版年:2024.04

出版社:臺灣建築學會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88

附註:原刊名: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發行至第63期(民100年7月)止 ; 自民100年10月起改為現刊名, 期數繼續

本期內容簡介

主編的話

建築的獨特性格
本期客座主編呂兆民老師的策畫的主題「建築的獨特性格」。「獨特性格」,的確是一個令人好奇、也令人困惑的描繪。在現代主義發展的這100餘年,建築文化總被兩個方向所拉扯;一方面,在面對急遽的社會階級差異,建築生產的工業化、標準化、效率化成為核心的議題。然而另一方面,抗拒系統性的被單一價值所宰制;建築文化界也在「國際化」相反的極軸上努力發聲;區域性、在地性、人性化是這其中的關鍵策略。但這後者還有一個發自本身建築史的聲量 – 建築是藝術。認定建築的藝術性,也因此認定它的設計生產是一種獨特的創造行為。「獨特」在時代逐步工具化的時代中,成為建築師們對抗扁平、單一價值的最後話語。

獨特化在建築教育的訓練過程中,似乎不是甚麼困難的字眼;學生被鼓勵要有創意、有表達獨特意志的想像。但是,進入社會的建築人總在務實中掙扎,在最為一位如何提供最佳服務的專業職業道德中前行。建築設計作為一種服務業主的資本投資,建築師要自我地表達獨立性地美學設計價值顯然很不容易。但是放眼當今數得出名號的建築師群,我們依然能夠清晰的辨認他們設計的獨特性;也正是因為他們設計的獨特以及創意的彰顯,我們讚賞他們建築的創意、以及他們在歷史的地位。

創意作為一個智慧財產的價值,這不只是產業的價值,也是創作具有一種對抗時間的價值;歷史能夠記住一些創作不容易,而歷史真正能夠寫入的也只有那一些最具創意、最具獨特的作品。

如果不談那一些最終能夠進入建築史教科書中被讚賞及傳頌的獨特創意,我們每一位微小地個人何嘗不也在自我的生命史中找尋存在的定位;建築創作的獨特性也正是一位建築創作人尋求的價值論述。而這樣的獨特除了每一位創作者自身的天賦( gifted talent)之外,也不外乎來自於接受建築教育成形時期的學習過程以及價值的建立。

在快速科技發展的年代,這15年來建築教育場域充斥幾個現象;手繪的退位,甚至在成績較為突出的學生中,越來越少以手做為表現法的呈現;標準化的雷切模型、甚至標準化圖紙出圖樣態 – 尺度、表面、色澤感;甚至在極端的狀態下,可以觀察到每一位同學的圖面表現法都非常接近 – 空間氛圍、圖面樣態、甚至連空間組織也非常接近,因為它們都出自於同一種軟硬體的發展成果。

如果我們還要高呼” 建築是藝術”,顯然這一個很核心的價值應該是越來越守不住的,因為我們自從建築教育中教導學生的初始,就在傳達建築只是工具操作下的成果,甚至那一些越會操作厲害繪圖、渲染工具、造型工具下的成果表現才有可能最會被老師、業主或是市場所認可的「好成果」。也就是當「獨特性」不在具有任何存在的價值時,正是證明建築不再會是藝術、不再會是創意表達的新時代的開始。
雜誌簡介
 
有人認為台灣民眾普遍缺乏對建築品質的專注與認知,而導致了粗糙的建築景觀,又由於粗糙的建築景觀使然,建築相關的題材也似乎因此缺乏報導的誘因,縱偶有仗義執言之士,不吝使出自己的研究或觀點,也可能常常會在其他媒體的零星篇幅上落成個散兵游勇。
編輯室認為,台灣正值從傳統資本決定產業價值的概念,進化到以知識、創意為產業價值導向的轉型期,實在需要更多'建築報導'的環節,一方面專心地提供足夠 篇幅的報導空間,一方面更為優質環境意識的提昇推波助瀾。而建築相關的呈現題材是包羅萬象、精采豐富的,不論是文字或設計作品,都是提昇大眾對於空間品質 和環境意識的利器。
建築學會的會刊雜誌、網站與<建‧築‧網‧訊>正是當前台灣建築報導的一個環節,也欲積極呈現一番豐富的內容樣貌。若提升到教育層次的觀點,學會推廣學術 的宗旨背後更大的意義其實就是必須以好的建築示範負起教育社會大眾的責任,尤其建築系學生更是首要的教育對象;再提昇到國際的視野,台灣建築界需要更高的 能見度與國際競爭力,而這些必定要從廣大群眾的環境意識提昇開始紮根。
我們期待以您的專業和地位為建築學子打開更寬闊視野,並增強會刊雜誌的重要性 ,也讓您的作品和姓名在標誌於會刊封面的同時,成為台灣當代建築活動 或思考的鮮明印記。
  • 主編的話 /褚瑞基
  • 下期預告 建築藝術家的教育—漢寶德先生與南藝建築藝術研究所 /黃奕智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