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主題:童年的美術館——兒童與藝術共融的機構實踐與思考
------
本次專題聚焦這一交錯著教育學、心理學、博物館學、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等眾多跨域內容的主題,主要將之置於美術館/博物館的營運、策畫與實踐層面上觀察。博物館學學者黃心蓉為我們爬梳國際上主流與特色型的實踐脈絡;具實務與理論學習背景的王惇蕙聚焦於近年來開始在國際上被廣泛討論、實踐且理論化的「兒童友善博物館」課題;有著許多兒童設計實務經驗與思考的林宇儂則從自身工作出發,透過描繪具體的實務場景探討兒童參與藝術策展的多元可能。
專題的另一部分,則由編輯部分別訪談觀察在此領域多有深耕的美術館、博物館,幾篇整理報導依各館設立兒童空間的時間排序:高雄市立美術館兒童美術館(2005年)、國立臺灣美術館(兒童遊戲室2005年、臺灣兒童藝術基地2022年)、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中心(2007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兒童學藝中心(2008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2014年)、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八德館2018年、青埔館2024年)。希冀以此勾勒出臺灣美術館、博物館在兒童藝術機構營運、策展、活動規畫等方面的總體樣貌及各自特色,成為我們持續彼此借鑒、共同前進的一份備忘,與更遠的未來、更廣的世界共鳴。(企劃/嚴瀟瀟)
本期主題:童年的美術館——兒童與藝術共融的機構實踐與思考
------
本次專題聚焦這一交錯著教育學、心理學、博物館學、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等眾多跨域內容的主題,主要將之置於美術館/博物館的營運、策畫與實踐層面上觀察。博物館學學者黃心蓉為我們爬梳國際上主流與特色型的實踐脈絡;具實務與理論學習背景的王惇蕙聚焦於近年來開始在國際上被廣泛討論、實踐且理論化的「兒童友善博物館」課題;有著許多兒童設計實務經驗與思考的林宇儂則從自身工作出發,透過描繪具體的實務場景探討兒童參與藝術策展的多元可能。
專題的另一部分,則由編輯部分別訪談觀察在此領域多有深耕的美術館、博物館,幾篇整理報導依各館設立兒童空間的時間排序:高雄市立美術館兒童美術館(2005年)、國立臺灣美術館(兒童遊戲室2005年、臺灣兒童藝術基地2022年)、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中心(2007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兒童學藝中心(2008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2014年)、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八德館2018年、青埔館2024年)。希冀以此勾勒出臺灣美術館、博物館在兒童藝術機構營運、策展、活動規畫等方面的總體樣貌及各自特色,成為我們持續彼此借鑒、共同前進的一份備忘,與更遠的未來、更廣的世界共鳴。(企劃/嚴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