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與輔導月刊 [第463期]

點閱:1

其他題名:諮商與輔導

作者:台灣圓融幸福促進協會編輯部編輯

出版年:2024.07

出版社:鉅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行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48

本期內容簡介

翻轉反社會人格殺傷力
倫理道德教育與心理諮商矯治運用 

中捷砍人不幸事件發生,搭乘捷運交通工具的不安感,讓人擔憂如何防堵。或推測行兇可能與精神異狀有關,雖曾就醫精神科也有被輔導紀錄,卻無妨礙其大專生活讀書實習適應,也有著高專業背景的父母與家庭功能,沒顯現異常。難歸因精神疾病導致行兇,有人從臉書揣測其熱衷政治與關注廢死貼文,被逮喊不想死又希望被處死矛盾心態,非心智障礙。檢察官也依其能對答無礙且預謀詳細犯案,認定其心智正常。該如何理解暴力攻擊原因以便防範 ?
 分析是反社會人格違常障礙行徑,非一般精神疾病理智失控,未必藥物能矯治,關入司法精神病院也非解方。不教而殺謂之罪。建議矯治需重建其道德倫理發展感化教育,用心理諮商個別化與其深入對話、諮詢、商量來矯治,破除已成形的扭曲性格,改變停滯在避罰求利的低度道德觀,提升能合乎社會律法及倫理良心的自律可能。
 變態心理學中常見四種人格違常 : 反社會人格、自戀型人格、強迫型人格、邊緣型反覆無常人格型態。矯治有一致穩定性的人格,需要花費時間運用道德倫理發展教育及心理諮商來導正違常的行為、觀點與心態,急不得。可惜雖曾使用學校諮商輔導和精神醫療,卻未能適時被察覺反社會人格違常問題,連有醫療背景父母親也未必有這樣的認知警覺,錯失矯治時機。
 發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透過倫理兩難研究,發現人從小到大可能發展進入倫理道德發展三階六段,以利道德倫理感化教育設計參考。以此檢視行兇學生的倫理道德人格發展,其實是停滯在最低階的「道德發展成規前期」,只在乎 1. 行兇「我會不會挨罰?」的避罰服從判準 ( 有精神病史可避罰 ?),或 2. 砍人「對我有何益處?」利己功利判准 ( 廢不廢死我就會死或不會死 ?)。身為大專生層次,卻未發展進階到「道德發展成規期」,不在乎 3. 捷運砍人「會不會丟臉?」人際認可判准 ( 不在乎別人觀感 ?),未曾想 4. 傷人「是否合法?」的維護權威與社會秩序道德判准 ( 不在乎自己犯罪被關 ?)。當然更難發展進入最高道德層次的「道德成規後期」,沒有 5. 能考慮「法律 / 規則是否公平?」處置加害者暴力攻擊的社會契約作為道德判准,或 6.「符合普世原則與良心?」普遍倫理道德判準。
 高等教育大專生欠缺道德發展素養,投資以一對一的心理諮商機制,來矯治反社會人格違常的自傷傷人機率,有其必要性。管理學大師強調,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花時間推展道德倫理教育及心理諮商的個別感化心理教育,去扭轉人格障礙,是值得投資以節省社會成本的公共政策倫理思維。
 然而,道德發展也有性別差異。發展心理學家季里根認為,發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三階六段論是男性社會的取向,他研究發現女性的道德發展觀點不太一樣,提出女性道德發展特有的關懷倫理學有三階段 : 個人生存→自我犧牲是善→非暴力原則:不得傷害他人 / 自己。以關懷倫理作為道德倫理發展教育的極簡哲學,便於推廣利他利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可供緩解陽剛社會衝突暴力的殺傷力。
雜誌簡介
 
「諮商與輔導」月刊是一份專業性的刊物,創刊的旨趣,就是要提升輔導工作的內涵,我們渴望從事輔導工作的同仁以及關心輔導工作的各界人士,能夠共同參與。
 
適合閱讀對象:學校、企業機構、社會輔導機構、醫療機構、感化機構的輔導人員,相關研究所學生以及任何對輔導有興趣的讀者。
  • 輔導線上 翻轉反社會人格殺傷力 倫理道德教育與心理諮商矯治運用
  • 心理健康篩檢 美國軍人的心理衛生與精神健康篩檢
  • 生死靈性與全人照顧 提升全人醫療照護品質促進患者的復原力
  • 憂鬱信號 為了瑣碎的事情而生氣
  • 圓融幸福真語 一本初衷
  • 心理評估 「獨居未婚高齡女性」心理評估的內涵與方式之探討
  • 深層心理學 無意識理的情結
  • 企業心理學 委曲冤枉是消業
  • 輔導走偏了 不安的年代~基層輔導教師角色定位與專業認同的流變(六)
  • 正向思考 輕鬆開始做吧
  • 諮商心 自己需要的要明確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