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一九四五年臺灣收復初始的軍紀
封面簡介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隨著大日本帝國的投降,二戰終告結束。國民政府接著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省警備司令,成為臺灣政軍最高負責人,並著手處理接收臺灣事宜。十月二十五日正式掌理臺政,這一天也成為後來的光復節。為了接收事宜,國府派第七十軍和第六十二軍來臺。長期以來,社會上對於接收的國軍部隊總有一種刻板印象:服裝不整、肩挑擔、履草鞋,使歡迎的民眾頓失所望。但從當時紀錄的影像檔案來看,似乎並非如此。為何會有如此落差?為何後續會演變成無法抹滅的悲劇?本期將從國軍登陸基隆開始,回顧國府接收臺灣前後的社會樣貌。
一九四五年臺灣收復初始的軍紀
封面簡介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隨著大日本帝國的投降,二戰終告結束。國民政府接著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省警備司令,成為臺灣政軍最高負責人,並著手處理接收臺灣事宜。十月二十五日正式掌理臺政,這一天也成為後來的光復節。為了接收事宜,國府派第七十軍和第六十二軍來臺。長期以來,社會上對於接收的國軍部隊總有一種刻板印象:服裝不整、肩挑擔、履草鞋,使歡迎的民眾頓失所望。但從當時紀錄的影像檔案來看,似乎並非如此。為何會有如此落差?為何後續會演變成無法抹滅的悲劇?本期將從國軍登陸基隆開始,回顧國府接收臺灣前後的社會樣貌。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傳記文學」熔史學與文學於一爐,為歷史保存史料,替文學開創新路,數十年來已有輝煌的成績。傳記文學自西元 1962 年創刊,至今逾五十六年,已出刊682期(現仍繼續出版發行)。雜誌於每月一日出版,未曾間斷。現已發表傳記文字與民國史料兩萬多篇,字數逾億。本著「為史家找材料,為文學開生路」宗旨,以輕鬆雋永的文學筆法寫嚴肅的近代真人真事,為國家存信史,為名人留偉績。主要內容包括自傳、評傳、年譜、回憶錄、名人日記、重要手蹟、珍貴史料、史事研究等,是中國現代史最豐富的寶庫,是海內外史學界公認的「民國史長城」。
傳記文學是我國學術界公認最缺乏而最不發達的一門學問。《傳記文學》雜誌的創刊,就是希望以持續不斷的努力,來開墾與耕耘這塊表面荒蕪而蘊藏豐富的園地。
「傳記文學」在台灣學術界與國史館、黨史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量齊觀,鼎足而四,素有「野史館」之稱。無論對大陸、對台灣而言,「傳記文學」均可謂「以一人而敵一國」。為了發掘更多的傳記文學寶藏,也為了滿足廣大讀者對傳記文學書籍的渴求,我們在期刊以外,另外編印「傳記文學叢書」,為《傳記文學》雜誌的結晶,也可以說是發行較久的期刊必然產生的一種副產品,將隨雜誌的發行而陸續編印。
「傳記文學」熔史學與文學於一爐,為歷史保存史料,替文學開創新路,數十年來已有輝煌的成績。傳記文學自西元 1962 年創刊,至今逾五十六年,已出刊682期(現仍繼續出版發行)。雜誌於每月一日出版,未曾間斷。現已發表傳記文字與民國史料兩萬多篇,字數逾億。本著「為史家找材料,為文學開生路」宗旨,以輕鬆雋永的文學筆法寫嚴肅的近代真人真事,為國家存信史,為名人留偉績。主要內容包括自傳、評傳、年譜、回憶錄、名人日記、重要手蹟、珍貴史料、史事研究等,是中國現代史最豐富的寶庫,是海內外史學界公認的「民國史長城」。
傳記文學是我國學術界公認最缺乏而最不發達的一門學問。《傳記文學》雜誌的創刊,就是希望以持續不斷的努力,來開墾與耕耘這塊表面荒蕪而蘊藏豐富的園地。
「傳記文學」在台灣學術界與國史館、黨史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量齊觀,鼎足而四,素有「野史館」之稱。無論對大陸、對台灣而言,「傳記文學」均可謂「以一人而敵一國」。為了發掘更多的傳記文學寶藏,也為了滿足廣大讀者對傳記文學書籍的渴求,我們在期刊以外,另外編印「傳記文學叢書」,為《傳記文學》雜誌的結晶,也可以說是發行較久的期刊必然產生的一種副產品,將隨雜誌的發行而陸續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