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起初是聲音──出生前,我們漂浮在羊水中,母親說話、歌唱、心跳的聲音帶來最溫柔的安撫。最後也是聲音──陪我們到生命終末的感官是聽覺,彷彿聲音蘊含了我們對於人世最深的眷戀。我們學習閱讀與寫字之先,必須學會說話,又再更早,我們聆聽,牙牙嘻笑,用喉嚨尖叫,從全身發出聲音。只要活著,即使沒有覺察,每個人皆是以整個身體聆聽,關不上的耳朵意味著我們無法篩選,樂音、噪音、雜音,來者不拒。可惜的是,因為習慣以視覺而非聽覺去理解世界,許多喜愛閱讀的人定位自己為文字人、文學人或文化人,認定聲音不易以具體語言描繪、確認意義,也不若文字容易親近,故而避而不談。
音樂無以名之的奇異特質,恰是迷人之處,聲音難以捕捉的流動特性不是障礙,是對感官與直覺的邀請。如同空氣,聲音滲透一切,無處不在,我們活在聲音裡,以至於忘記它的重量,忘記它值得仔細聚焦。
本期聽覺文化專題由此出發,作者、受訪者、與談者並非全為煮字維生者,其中多位熟悉聲音勝過文字,不但不減可看性,且為專題帶來不同以往的質地與氣味。我們試著站在此刻,一耳聆聽當下蓬勃展開的新式聲音經濟,一耳回望過往風風火火的舊日唱片產業,而第三耳或許不若第三眼象徵開悟,但能夠同時聽見過去與未來,聽見時代轉變,非得是願意被聲音風乾了下酒的耳朵才做得到的事。如此規畫,既想要為讀者揭開聲音面紗,也帶著我私心的好奇,主題看似時間交錯,實際上說明了聲音存在於時代之內,也存在於時代的縫隙之間,是獨立而昂揚的存在,亦是混亂世界裡最詩意的存在。
起初是聲音──出生前,我們漂浮在羊水中,母親說話、歌唱、心跳的聲音帶來最溫柔的安撫。最後也是聲音──陪我們到生命終末的感官是聽覺,彷彿聲音蘊含了我們對於人世最深的眷戀。我們學習閱讀與寫字之先,必須學會說話,又再更早,我們聆聽,牙牙嘻笑,用喉嚨尖叫,從全身發出聲音。只要活著,即使沒有覺察,每個人皆是以整個身體聆聽,關不上的耳朵意味著我們無法篩選,樂音、噪音、雜音,來者不拒。可惜的是,因為習慣以視覺而非聽覺去理解世界,許多喜愛閱讀的人定位自己為文字人、文學人或文化人,認定聲音不易以具體語言描繪、確認意義,也不若文字容易親近,故而避而不談。
音樂無以名之的奇異特質,恰是迷人之處,聲音難以捕捉的流動特性不是障礙,是對感官與直覺的邀請。如同空氣,聲音滲透一切,無處不在,我們活在聲音裡,以至於忘記它的重量,忘記它值得仔細聚焦。
本期聽覺文化專題由此出發,作者、受訪者、與談者並非全為煮字維生者,其中多位熟悉聲音勝過文字,不但不減可看性,且為專題帶來不同以往的質地與氣味。我們試著站在此刻,一耳聆聽當下蓬勃展開的新式聲音經濟,一耳回望過往風風火火的舊日唱片產業,而第三耳或許不若第三眼象徵開悟,但能夠同時聽見過去與未來,聽見時代轉變,非得是願意被聲音風乾了下酒的耳朵才做得到的事。如此規畫,既想要為讀者揭開聲音面紗,也帶著我私心的好奇,主題看似時間交錯,實際上說明了聲音存在於時代之內,也存在於時代的縫隙之間,是獨立而昂揚的存在,亦是混亂世界裡最詩意的存在。